浅析新课改下低年级数学有效生成策略_新课程标准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析新课改下低年级数学...
首页>数学教研>新课程标准>浅析新课改...

浅析新课改下低年级数学有效生成策略

2012-03-31 收藏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生成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一、有效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摩天轮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打算怎样解决?

生:我提的问题是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算式是:4+4+4+4+4=20。

学生的答案跟我的预设一样,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一个吊篮里有4人,那么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

我心里暗自高兴:他不经意间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师: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写的算式是4×5=20。

几位学生马上附和:对的,我也是4×5=20。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着我,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

师:你们不明白,是吗?那就请这些同学来告诉你们。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这道题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

4、

5、20分别表示什么?”还有的问:“乘号怎么写,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乘法的意义逐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意犹未尽。可见,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我们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学生预设性“生成”的火花。

二、有效生成必须不拘预设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我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为例:

当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老师一一写下,按照预设进行讨论:

师: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我们把单数放在左边,双数放在右边。

师:不简单,已经看得出哪些数是单数,哪些数是双数了。

生:我们把小于50的放在一起,大于50的放在一起。

[page]-->

师:也就是从小到大来分的。

生: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100是三位数,也是一类。

师:一位数我们以前学过了。

生:写法是一笔的为一类,写法是两笔的为一类。

师:一种有意思的分法,很新鲜。

生:个位是0的为一类,个位不是0的为一类。

师:谁能给这些个位是0的数起个名字?

生:我给这些数起名,叫“0宝宝”。(众笑)

师: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在数学上这些数叫“整十数”,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整十数,说说它的组成。

生: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

生:老师,100是整十数吗?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00是由100个一组成的,所以,100不是整十数。

生:100是由10个十组成的,所以,100是整个数。

生:100是由一个百组成的,所以,100是整百数。

生:100的个位是0,所以,100是整十数。

师:真不简单,不仅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还讲出了理由。因为,100个一和一个百都可以看做是10个十,所以,100可以看成是整十数,但通常还是把它看成整百数比较好。

师:余下的数有哪些特点?

生:读起来都是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请每人选一个数把它的组成说给同桌听。

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过于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就不可能生成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可见,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只有以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三、有效生成源自积极思维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为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谈不上生成。因此只有等待,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的生成才会丰满、充分、有效。我以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来说明:

师:这里有一个表格(出示表格),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行是横着的,另外两行是斜着的。

生: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11,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9。

生: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都相同。

师:你能把这个表格的数填完整吗?试试看。

师:现在从表格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横着看,个位上的数每次增加1。

生:我发现第一行有9个一位数,另外几行都是两位数。

生:我发现最后一列的数都是整十数。

生:我发现每个数与它左右两个数相差1,与上下两个数相差10。

生: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都是从1到9轮着的。

生:我发现有一半是双数,还有一半是单数。

生:我发现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生:我发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是99。

生:我发现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只相差1。

[page]-->

这个片段中我把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百数表中只有一横两斜寥寥几行数,其余的格子全是空着的,这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以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尽可以作不同方向的比较和分析。随着表内数据的逐步完善,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们不仅发现了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而且能讲出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1。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一张表格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万花筒,总有新的发现在引领着他们。孩子们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成就感。

四、有效生成要求展开联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联系的诸多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眼前事物的联想与思考。联想得越广泛,思考得越细致、越透彻,问题意识就越强烈,发现问题就越深刻,生成的问题才会精彩。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说说你喜欢的数。为什么喜欢?

学生纷纷表示:我喜欢56,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喜欢100,因为我想考满分;我喜欢12,我知道有12个生肖;我喜欢88,这个数字吉利;我喜欢66,因为六六大顺;我喜欢50,我有50张邮票;我喜欢35,因为妈妈今年35岁;我喜欢300,我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900,我有900元的压岁钱……

教师板书:56,100,12,88,66,7,2,35,6,50,300,900,……

师:我们今天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哪些数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生:300和900都超过100。(擦去)

这里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提供学习材料,由于学生展开了联想,使这些学习材料的背后赋予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链接,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

五、有效生成讲究求异质疑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能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大象伯伯把动物们勤工俭学得来的钱分给大家。小猪、小兔、小猴每人都拿到一个信封,三只动物却有不同的反映:小猴拿着厚厚的信封可开心了,小猪看着薄薄的信封伤心地哭了。小朋友立刻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呀?大象伯伯应该是公平的。”这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能劝劝小猪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质疑生成了要学的新知识1元:10角,把1元=10角的道理由学生对小猪的劝说教会了其他学生。

再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导人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

[page]-->

78×68+32×78=

78×(68+32)=

86×34+86×66=

86×(34+66):

56×48+56×52:

56×(48+52)=

49×29+49×71=

49×(29+71)=

做着做着,一组同学因认为不公平而争吵起来,争吵中不少学生质问自己,为什么结果相同,另一组算得快呢?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由此可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标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数学的新起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