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收藏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并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从比的概念入手,导入新课。
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概念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的意义时,应首先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让学生说说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学生举出一些比的例子,并分别求比值、化简比。
(3)让学生找出两个相等的比,教师板书出来,如:4.5∶2.7 =10∶6。由此,使学生看到:两个比的比 值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也可以将两个比都化简,再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4)教学例1。
出示例题后,可让学生按要求写出比。
①分别写出每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80∶2 200∶5。
②分别写出每次的时间比和路程比2∶5 80∶200。
③学生判断写出的每组比是否相等,并说出是怎样判断的。(求比值或化简比)
2.概括比例的意义,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
通过上面的教学铺垫,此时,教师可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进一步用 字母表示出比例式,进行必要的
a c抽象概括,即a∶b=c∶d或──=──(a、b、c、d都不为0)。 这 时
b d,教师接着介绍,a叫做比例的第一项,b叫做比例的第二项,c 叫做 比例的第三项,d叫做比例的第四项; 两端的两项(即第一项和第四项)也叫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即第 二项和第三项)也叫比例的内项。如果a∶b=c∶d,我们就说a、b、c、d四个数是成比例的数。
3.关于比例的判断练习。
概括得出比例的意义后,可进行一些判断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
(1)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并将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如:课本中的“做一做”。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1 1 3 1
③───∶───和6∶4 ④0.6∶0.2和───∶────
2 3 4 4
(2)判断哪四个数是成比例的数。如:
①4、5、12和15
1
②1.6、6.4、2和────
2
1 1 5
③3、1──、1──和──
4 3 9
4.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这部分内容可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确:比表示两数相除,有两项,也就是表示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例则是一个等式,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有四项,也就是表示四个数量之间 的关系。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用下面各比组成不同的比例。
1 1 1 1
2∶3 ──∶── 6∶9 1──∶2──
3 2 2 4
然后,让学生计算出每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看有什么规律。
(2)学生举出一些比例式,并计算两内项的积和两外项的积。
2.归纳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上面的实际计算,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规律,而且跃跃欲试,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时教 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言,概括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将比例中的两个比 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可这样表达?(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判断两组比能否成比例,二是解比例。解比例将在下节课中学到 。这里只需对第一方面进行练习。如可让学生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几组比能否成比例。
初二数学下学年期末备考知识点归纳
北大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体积单位换算》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教案
初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新华师大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计算公式小升初数学学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2016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必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练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练习一》教案
必备小升初奇数和偶数的学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教案
2016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百分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熟悉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分数
青岛版四下数学《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2016三年级数学期末考点之数据分析与统计
2016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考点之除法的应用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体积和表面积
小升初数学倍数特征的学习
小升初数学比的知识学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小升初综合能力练习题
2016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之数与代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