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收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数学反例。所谓数学反例是否定的数学例证。
为了防止或否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错误认识而列举的一些数学事例。它是数学课堂上的“调节器”。运用数学反例对学生的智力活动能起定向纠错、提炼升华的作用,并维持数学课堂教学按既定的路线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有运用反例的意识。现就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何时出示数学反例谈几点看法。
(一)当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时要举反例所谓内涵比较丰富是指关于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多。小学生的感知不全面、不精细,理解这类知识时,可能因教师揭示其本质的方式不当致使学生常常丢掉了新知中部分本质属性,从而产生错误的认识。此时可举反例,帮学生找回被丢掉的部分本质属性,获得正确知识。
例如,学习“等腰直角三角形”知识时,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本质属性较多,内涵丰富,由“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方面组成。一些学生学习后,不是丢了等腰,就是忘了直角,有的甚至丢了三角形三条边“首尾相连”的性质。此时要举反例,如“直角”常为学生忽视,错把等腰三角形判定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时老师应出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正确图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再次认识“直角”,否定错误的认识。另外“等腰”“首尾相连”等性质亦可如是强调。因此,当学生对内涵丰富的知识感知不全时可通过数学反例,突显出所学知识中易为学生忽视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认识,深刻理解。
(二)当某一概念易向邻近概念泛化时,要举反例在数学的知识结构中,相近的或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容易发生混淆,在心理学上称为“痕迹性错误”,主要是因旧知识痕迹的影响而发生的错误。概念泛化即指学习概念过程中痕迹错误的发生过程。此时可通过举反例否定学生的错误认识,澄清相邻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如概念“整除”和“除颈,内涵相仿,都是表示除得的结果没有余数,但整除的要求更严格;作为判定整除的条件,显然是错误的。为了防止错误的产生,抑制概念的泛化,老师出了一道错误的判断题:2能被0.4整除,由错例得出整除的条件不单是余数为0,除数和商应分别是整数和自然数,分清了概念的区别处。
(三)当练习中出现消极思维定势时,要举反例消极思维定势指思维定势在学习中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在定势的防碍下学习者不易改变思维方向,而用既定的思路去解决已发生变更的问题,以致解题错误。
此时可举反例,打破消极定势,引导学生从实质上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当解题过程中被表面现象干扰时,要举反例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按照一定的思维对策进行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一步步接近目标,最终达到目标。小学生看问题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干扰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此时可举反例,排除“干扰,揭示本质。
学习正比例知识时,学生抓不住其中“比值一定”的本质,常把一些看来相似都不属于正比例的问题当作正比例问题来解答。如有的学生看到松树的年龄增大,它的高度也随着增加,就毫不犹豫地把“松树的高度和松树的年龄”判定为正比例关系。
总之,数学反例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调节器。其功用旨在防错、纠错。本文旨在出示数学反例的时机上略作小议,至于它在课堂教学中更大的价值,还有待与同行们深挖细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论文推荐
大家都在看
浙教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就年级数学教案(上)1.4、角平分线1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案例(SSS)(华师大)
九年级数学6.1二次函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2.1 一元二次方程“花边有多宽”教学设计
初三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2、配方法1
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2
初三数学6.3 生日相同的概率(1.2)
九年级数学1.1反比例函数(1)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1.1、你能证明它们吗2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3.1平行四边形1
初三数学太阳光和影子1
初三数学灯光和影子2
初三数学§5.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3.1平行四边形2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数学 频率与概率(三)投针实验
九年级数学教案1.1、你能证明它们吗1
九年级数学1.1 反比例函数(2)教案
初中数学圆数学思想方法教案
冀教版九年级下《抽样调查与估计》复习教案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初三数学视图与投影1
初三数学视图与投影2
冀教版九年级下《三视图》教案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教案(SSS)(华师大)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4 分解因式法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