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 和5:2
1/2:1/3和6 : 4 0.2: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4、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在逆境中成长的女数学家
青年数学家伽罗瓦
谷超豪:在数学世界追求人生快乐
2013年度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炙肉片的策略
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埃尔米特 (Hermite)
丢番图的墓碑
钱学森的故事
晨兴数学奖得主汪徐家:数学的高峰,我还在攀登
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张益唐攻破了素数难题
曾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祖国大陆数学家
有兴趣,科研就是一种无穷享受
数学神童维纳的年龄
数学家陈景润
一位诚实的科学家——怀念张宗燧先生
陈景润
数学天才高斯
中国女数学家故事
伟大的韦达
2015高考数学考前:考场答题策略
彭加勒
数学大师陈省身给世界留下两座“数学城堡
人格的纯粹——读葛力明的《数学的纯粹》
中国数学家破解著名数学难题
百年前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与希尔伯特的问题
瑞典数学家Lennart Carleson教授荣获2006年度阿贝尔奖
莱布尼茨
业余数学家之王──费尔马
长度单位“米”和“码”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