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要在数学教...

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2016-06-24 收藏

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 张春生)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是促进学生对数学 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1.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现代认识心理学研究 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 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其 中,“动作”或“感知”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表象”是相对应事物经过动作或感知之后 在大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媒介,同时也是记忆的主要对象。最后在大脑中将所 获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并把某些概念符号化)。这既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认知发展顺序的一般规律。

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工作,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有关实物、图像等形象的感知和对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的领会,在大脑形成相应的 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中介作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

2.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是解决教学中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 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 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 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并且这一矛盾势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创造 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妥善解决数学知识特点和儿童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这也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切实引导好学生在 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上述分析表明: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既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 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关于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 识的思维过程”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怎样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

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以及新大纲的要求,首先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 生动手、动脑、动口,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 动口呢?

1.在为新课的铺垫中教师选择有趣新奇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 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气氛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能很快说出 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感到奇怪,很想知道教师为什么那么“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说:“这节课我就 告诉你们这个秘诀,便开始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引课,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 有意注意转化,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用学生急需和感兴趣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在讲授新课中,教师选择直观、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尽量从操作 直观起步,引导学生凭代理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及时展开抽象思维。

如讲“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部分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复习不退位减法42-21,进而列出 退位减法算式42-28,让学生找出上节课所讲的算式和本节课所要讲的算式的不同点。本节课所要讲的算式42- 28,个位上2减8不够减怎么办,是通过演示和操作进行。学生操作的方法不一样,有的把整10的一捆小棒打开 ,和表示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是12,12-8=4;还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开是10,先从被减数个位上减去2,再从10 里减6,最后个位上还等于4;还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开是10,10-8=2,2+2=4。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方 法最好,学生异口同声说:“第一种方法最好。”通过摆小棒过渡到竖式

42 -28 ──

的计算,并且学生能自己说出计算方法。就这样让学生比一比前后所学知识的不同点,动手摆一摆小棒, 说一说怎样列竖式子相减。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从感性认识逐步上 升到理性认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练习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选择能加深学生认识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课堂练习的目的 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 力的双重作用。

如讲“加减法对比运算”。第一步写出3+2=5的算式,问学生这是什么算式,用的是什么运算符号,加号把 哪两个数连接起来了,3表示的是什么数,2表示的又是什么数,结果是多少;5表示的是什么数,把两个数合起 来用什么方法计算?紧接着教师出4道应用题,让学生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图片或火柴 棍,4+3=7,3+7=10等四个算式各怎样摆?进而教师再问:求一共有多少,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计算?

第二步用同样的方法复习减法的意义与计算。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