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收藏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重点难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 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多名学生回答,征求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
四、课堂小结 , 提升策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数学(理北京卷)
高二理科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09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理科期末考试题(浙江省金华十校)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单元综合练习(Ⅰ)
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考盟校05年第一次联考 文
2010届玉山一中高三数学上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数学(理科)期末考试试题博罗高级中学2005年秋季
往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汇编-数列参考答案
二次函数练习题(北师大高二上)
2012北京宏志中学高考模拟训练-数学理
重庆市重点中学05-06年度高二上期期末数学测试题及答案
北京石景山区06-0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数学统一测试 理
2011福建省高考数学(理)60天冲刺训练(24)
高三数学上册月考检测试题
北京市五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理)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内容训练试题(02)--函数
贵阳市第二十五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文科数学)
高一数学数列练习2
四川省内江市2008届高中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理)
2011届江西省泰和六中高三理科数学模拟试卷
2011学年度浙江省瑞安市塘下中学高三数学试题(理)周练
2009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22
高二数学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
高三数学复习集合与函数
福建省漳州市五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期末联考试题数学理
高二数学不等式练习题及答案
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2012级高三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理科)
高一数学必修1(人教版)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一节集合
2011年北京市各区一模试题分类解析(20部分)
高一数学函数练习0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