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2
收藏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学习完卢美红老师的这节课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为新知识作铺垫。
在复习环节,游戏导入:让学生判断题中有怎样的比例关系,说出为什么,列出数量关系等式、并解答。复习的效果是不错的,接着为引出新知,出示了一个用反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让学生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这样做的目地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是学生在新知没有教之前就比较� @!25E7 084�地想到采用反比例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反映出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可以说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起到了教师教而不需要教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练习设置有层次,拓展思路
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考虑到解答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中相关联量间的变化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了解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程度,效果是好的。
第二层次是设了一道用反比例方法解,另一道用正比例方法解,目的是沟通两类应用题间的联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的练习,给出了“方砖的边长”考查学生在找反比例关系对已知条件的正确使用。
学生练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让学生探究,构建知识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尽可能地不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比较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解,还有其它的方法吗?你这样想法的理由是什么等等。让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示出来,引发他们的思考,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这一节学生掌握了基本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还存在着不足,一是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效果不好,这里反映出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灵活的运用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培养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时间少,学生之间缺少相互探讨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在叙说解题思路时学生说不出,教师也不会及时引导,组内学习氛围没有调动起来。
春季学期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心得体会)
山东省2015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盐城市2015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二年级期末测试卷
2016西城初一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八年级数学期中考分式必考知识点2016—2017学年
小学第2学期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第九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知识点归纳
2016大兴初一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2016长沙新初一分班考试数学试题和答案(图片版)
丹东市2015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远程学习总结
2016海淀初一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培优补差计划、总结汇总
小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工作小结)
2016丰台初一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第一学期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小结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2学期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第6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第五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组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口算竞赛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