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2
收藏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条鱼?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18.1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2
初三上数学二次根式教案
九年级数学1.1 反比例函数(2)教案
初三数学5.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6.1二次函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3.1平行四边形1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1.1、你能证明它们吗3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3.1平行四边形2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1 花边有多宽2
初三数学相似形整章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二次函数 教案
初三数学5.1 反比例函数
九年级数学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1.2、直角三角形1
九年级数学§5.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九年级数学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1.4、角平分线2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3.1平行四边形3
初三数学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学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2、配方法3
浙教版九上圆的基本性质全章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2、配方法2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5 为什么是0.618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4 分解因式法
九年级数学教案(上)2.2、配方法1
九年级数学教案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