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0
收藏
一、问题的提出:低段年级学生盲目解答应用题的两种常见情况:看数字和看个别词语做题。
经我们低段年级数学老师平时的观察和在学生的作业中调查发现,除少数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外,多数学生做应用题往往是只读一遍题目,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的。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看数字猜出来的。如:看看两个数加起来等于一百多了,就不对了,肯定是用减法做了。因为小学第1——3册只学到百以内的数。类似的题目有“飞机场上有13架飞机,飞走了8架,现在有多少架?”这是第1册数学书上的一道题目,因为这时学生只学了20以内的数,所以学生一看 13和8这两个数就会想用加法做肯定不对,于是就用减法做了。再譬如说,学生学了表内乘除法的应用题后,看看题目中有个6和9,就肯定用乘法做,看看题目中有个54和9,就肯定用除法做了。所以当出现了光凭数字是猜不出来的时候,他就束手无策,胡乱地做一下算了。如出现“参加宣传队的女同学有8人,是男同学的2倍,男同学有多少人?”这样一道应用题时,将会有一半同学会做错。由于惯性和定势思维的影响,去年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竹竿长6 米,用它去测一口井深,竹竿露出水面部分是2米,问井水深多少米?”结果又有将近3/5的学生用除法或者用乘法做了。因为二年级学的大多数是乘除法应用题,而且一看数字6和2又正好用乘或除做,于是就不假思索地用乘除法做,而不会想到是用减法做了。
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看个别词语做出来的。如:在求相差数一类的应用题时,学生看到“少”就用减法做,看到“多”就用加法做,可是到了正题和反题混合时,就分辨不清何时做加何时做减。又如,一年级时大多数应用题只要看看“一共”就用加,看看“还剩”就用减法做,这样到了二年级学了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有一些学生把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也用减法做了。
那么如何会产生这两种盲目解答应用题的情况呢?本人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二、影响学生盲目解答应用题的两个主要因素
1、低段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制约了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
年龄 2——7岁 7——11岁
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特征 1、 单维思维
2、 思维不可逆
3、 自我中心
4、 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5、 不合逻辑的思维
中学生, 飞机场, 应用题, 同学会, 飞走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熨烫衣服
数学脑筋急转弯:砸玻璃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宴会握手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汤姆过生日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列队形
数学脑筋急转弯:地球与太阳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帽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卖玩具
数学脑筋急转弯:烟鬼抽烟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棒球比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看棒球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夜黑风高的晚上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吃老鼠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买鱼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水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裁缝剪呢料
数学脑筋急转弯:什么蛋不能吃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倒拔垂杨柳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