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 收藏
数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树立“五为主”的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使课堂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就得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 想应强调“五为主”。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看书、观察、操作、探求、思考、发现、归纳,自求理解,自致其知, 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包括引导、指导、劝导等。教师 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3.以教材为主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应以教材为主要依 据。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也不能脱离教材。
4.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新时代需要一大批知识广博、能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主体”和“主导”可以统一在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 构之中。
5.以提高师生素质为主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应以提高师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 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作为教学的宗旨。一切有利于师生素质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活动都 值得肯定与提倡。
二、转变教师的任务
长期以来,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 一目的。传统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 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被扼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任务主要是下 面的8条。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底子、身心素质、品行、个性、爱好等要做到胸中有数。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
4.循循善诱,传道解惑。
5.为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智慧与才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6.进行学法指导。
7.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8.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为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所接受外,还因 为它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要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 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的《人人有份》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比如,“四阶段八环节”模式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教学环节 如下:
新知导入阶段 ┌ 1.复习铺垫
(5分钟以内) │
└ 2.导入新知
┌ 3.启发诱导(获取新知过程的教学)
新知获取阶段 │
(15分钟左右)└ 4.归纳小结(获取新知结论的教学)
新知理解阶段 ┌5.“双基”训练
(8分钟左右) │
└6.变式训练
新知应用阶段 ┌7.课堂练习
(10分钟左右)│
└8.课堂小结
应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强调:教师重在引导、激励,贵在传道、授法;学生重在参与、获取,贵在乐 学、勤思。
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921年秋,毛泽东痛切地历数旧学校的坏处时指出:“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 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 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新生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最大的缺点,有心 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毛泽东同志所描述的情景:“死”的教案支配 、牵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学生若不能回答,教师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目的为止。这样的 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的是无奈与厌烦。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师生是有 感情、会思考的人,在教学中,他们有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有多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新能力, 他们不是听指令而行动的“机器”,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 生命活力。”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本人谈几点看法。
1.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1996年7 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 法,即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式教学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 合思维的培养,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创造力培养。归纳式教学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 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小学数学 教学应由以演绎式教学方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归纳式教学方法为主。
笔者听了一节全省的素质教育表演课,教者钟诚是一位只有一年教龄的女教师,教学班级是临时确定的。 她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栽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栽杨树多少棵?)后, 要学生用线段图来分 析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于该班没有讲过怎样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她只好进行提示:一倍的 量用一条任意长的短线段来表示,那么几倍的量就用几个这么长的线段来表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各自画出 了一个线段图,大家的画法很不一致,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教师肯定这些线段图都画得好后,便引导学生从直观、美观、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归纳,学生终 于明白了图3、4画得比较理想的道理。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获得了多方面 的发展,教与学闪现了创造的光辉。
2.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关键是没有很好地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华东师大叶澜教 授指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 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如第二册第86页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一道例题“34+28”的教学,按照叶澜教授讲的教学观念,我们应 该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后将两个加数分别用每10根一捆与单根的小棒表示出 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合并”操作,同时要学生将自己合并操作的过程口述出来 。学生发言后,教师将学生合并的方法归纳成两种:第一种是先捆与捆合并,再根与根合并;第二种是先根与 根合并,再捆与捆合并。这两种合并的方法反映了加的顺序不同,但都体现了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 相加的思路。接着,教师又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在用竖式计算中,以上两种合并方法用哪一种较 合理?为什么?这样,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学生主动获得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师生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3.注重情感交流。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 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感是智慧的“影子”,教师只有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努力在师 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 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活力。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后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2015-2016学年初三上册数学课后检测题:第五章
2015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验卷(含答案)
高中二年级数学几何概型知识点梳理
数学高二年级概率检测试题(2015—2016)学年度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第9课时:复习1-5题
高二年级数学第三章概率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期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要点整理:整式的运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够除)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高二数学古典概型问题专项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1
高二数学上册随机事件与概率知识点归纳
初三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概率
必备九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同步测试: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除法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解一元二次配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二次函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第8课时:练习二6-9题及思考题
2015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10道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第7课时:练习二1-5题
2015年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卷(扇形统计图)
2015初三上册数学同步练习检测题:第五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有理数的乘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除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2015-2016学年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第10课时:复习6-9题
2015-2016初三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课后检测题:概率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