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2016-06-08 收藏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一单元备课建议

一、单元教学内容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中又包括,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每 位积不满十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笔算乘法又包括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不进位的、 进位的),被乘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

二、本单元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又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 乘法,不论乘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一位数乘多位数。

三、本单元编写特点

1.适当加强口算。

为加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为学习笔算做好准备,特意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进行教学,还适当扩展了口算 的范围。如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中,开始教学口算乘法,并且先出现一位数乘两位数而每位乘积不满10 的, 如12×3等;另外增加了一位数乘几百几十而每位乘积不满10的,如120×3等。学生掌握这些口算,便于理解笔 算的算理。

2.适当调整了笔算乘法的教学顺序。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虽然被乘数的位数不同,但算理、算法是基本相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掌握乘的顺序和某位乘积满10如何进位的问题。教材中一开始先教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每位乘积 不满10的,以解决乘的顺序问题,接着教学一位数乘四位数,引导学生类推。然后教学某位乘积满10的和每位 乘积都满10的,着重使学生理解积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规律明显,而且重点突 出。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材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出某部分新知识。如教学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 举被乘数末尾有一个0的例子,说明简便算法,然后出现被乘数末尾有两个0的例子, 引导学生类推出简便算法 ,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教学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后,引导学生想怎样计算简便? 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总结出简便算法。

四、备课建议

1.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口算乘法主要是解决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编者对这些内 容共设了4个例题。例1、例2 主要是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至于乘整千的数,学生可以类推出简算方 法。这两个例题教材中都配有直观图,并在虚线框中说明了思维方法和过程。教学时,可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 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重点应是例1。

例3、例4主要是解决每位乘积不满10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这两个例题中例3是 重点,可以让学生操作学具,讨论交流,使其明白可以把被乘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以乘数后再相加 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乘法主要解决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进位问题和被乘数有0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者共设 计了11个例题, 它们各自的作用与内在联系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建议如下:

例1、例2、例3,重点解决乘的顺序问题, 这是笔算乘法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很 好掌握。这三个例题中,例1 是重点,可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弄懂算理,掌握算法及简写方法。例2 和例3则可 以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推理,或学生自己类推, 掌握乘的顺序。

例4、例5、例6、例7重点是解决进位问题,这是笔算乘法法则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教学例4应 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 明白进位的算理及进位方法。例4掌握了,例5、例6 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得出计算方法,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法则。例7 可让学生独立做。

例8、例9重点解决0和任何数相乘得0的问题, 它是被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基础。教学例10, 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被乘数中间有0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间没有0是一样的。

例11是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教学时, 可以提问:“如果用笔算,怎样写比较简便?”启发学生思考 解决。

2.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的自然联系。

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为了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所学数学是看得见,摸得 着,用得上的科学。在教学时,要把新内容的引入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就是身边的 事情,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具有实际的意义。如口算12×3,可以表 述成, 清明节我校去栽树,每班栽12棵,3个班共栽多少棵?然后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怎样计算? ”同学们可以摆一摆小棒,算一算。对于其他例题也最好加上生活情境,这样所有的计算就具有了实际意义, 不再是抽象的数学和枯燥的计算,学生感到亲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油然而生。这种对科学的兴 趣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

3.重视学生参与,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讲:“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把学生真正放 在主体位置,就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学 生的智力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不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做法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课堂 教学中要让每个同学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手“动”起来,口“说”起来,思维“活 ”起来。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非常必要,也是观察和演示不能替代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在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学具操作目的要明确,操作的时机最好为学生想获得新知,又苦于没有 好的办法时,教师提出用相应的学具试一试,这时让学生操作学具为好。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讲,学 生操作学具,应让其先自由操作,再规范操作。自由操作就是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讨,不要强求一 致,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个性,使其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操作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操作、思维、语言及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数学学具操作数学化。如教学口算12×3。可以让 学生摆小棒,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摆法。 ①每行摆12根小棒,摆3行,可以列算式为12+12+12=36;②先摆 10 根一行的,摆3行,再摆2根一行的,摆3行,可以列算式为10×3+2×3=36;③先摆2根一行的,摆3行,再 摆10根一行的,摆3行,可以列算式为2 ×3+10×3=36。这些不同的摆法,反映出不同的思考过程。 之后引 导学生发现10×3+2×3符合先算高位再算低位的口算方法, 这时可让学生按这种方法再操作一遍,最后总结 归纳。像以上这样把操作、思维、语言、计算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又有利于发展学 生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