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后作业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几点思考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数学课后作业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后作业的几点思考

2016-06-07 收藏

数学的学习与文科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文科学习以背诵默写阅读为主要手段,而理科学习特别是数学则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就决定了数学作业比文科作业更容易失真。事实上几乎每个班都存在作业的抄袭现象,很多学生一大早到校的目的就是抄袭作业来敷衍老师。对教师而言失真作业的存在导致了大量“无效劳动”,教师费力费时不见效。为确保每个学生能把课上的知识转化为真知,降低课后作业的失真率成为教学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

1、作业中准许留白

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并据此分成了几个层次:优良生,中等生,后进生。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包括部分中等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部分题目不会做又不敢或懒于问老师问同学,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毫不费力的去抄袭,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降低作业失真率,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留出空白上交。教师针对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下一节课教学内容,在新课之前对于昨天作业中问题较多的题目重点评讲,由于学生对昨晚做的作业记忆犹新,对不会的作业又急于知道老师的评论,学生的认识结论和心理需求,都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学生及时的得到了教师的反馈,不仅作业的问题得到解决,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2、改部分课后练习为课堂练习

数学中的反馈——校正过程是保证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认知基础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课内小练习将课后部分作业或练习有机的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这以既加强了课堂训练,也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练习进课堂有利于分类指导学生,在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可重点的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提前做完了规定的作业,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的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题去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实现,也满足了优秀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因人而已,因材施教的效果。

3、作业分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感

以往的数学作业往往是全班一步棋,不分好坏一律做同样的习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优良生吃不饱,学习能力没得到提高,发展受抑制,面对容易的题目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中等生对于高于他们解决能力的题目感到压力,望而生畏,渐渐失去自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为解决这种矛盾采取分层次作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将学生按好、中、差适当的分为A、B、C组,将作业习题分为起点题——由差生(C组)完成,一般题——由中等生(B组)完成,思考题——由好生(A组)完成。对A组学生实行“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回答总比在“伸手可得的果子”来的香甜可口,而且心情也特别激动和高兴,自尊心得到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有意安排层次略高的数学问题,以消除他们的骄傲情绪。对C组学生实行“低起点,多层次,够得着”的原则。选择题目的难度和信息量较小而清晰度较高,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业处理上对他们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对B组学生应适当安排略高于数学目标的强化性练习。

4、作业批改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式

对于优良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很少不会做的题目,在批改中以批注为主,批注应注意语气,不批评不讽刺,以鼓励为主,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鼓励学生的干劲,指导学习方法,沟通师生情感。让学生翻开作业,在会心一笑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对于中等生在作业批注的同时,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订正,具有针对性的给予辅导,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后进生则采取有错不批改,自主订正的方法。老师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只作记号,不再批改发回学生,由学生自行订正。后进生作业中往往错误较多需要多次修改,采取自主订正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本上的不及格与红叉的数量,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并使学生在订正过程中重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巩固基础知识。

以上方法在实践中证实有一定的效果,不仅降低作业的失真率,而且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不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能力也有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