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收藏
如何教好数学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所积累的主要知识点。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借助感性材料作铺垫。
任何理性认识都源于感性认识。教学时如果条件许可,应尽量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的感知材料,并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以认识概念的内部运动轨迹,然后用词把它概括标志出来。它是培养学生采用集中思维揭露概念本质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径。
二、变换角度多方说明。
因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为防止学生断章取义,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就应充分运用变式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加以补充说明。例如讲“垂线”这个概念时,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三、突出本质特征。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它的干挠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难易。在传授知识时,教者若抓住了重点,并通过训练反复加以强化,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反之,学生将会在事物特征被掩盖的情况下模棱两可,甚至不知所云。
四、及时下定义。
下定义的过程,是对概念本质特征的一种归纳巩固过程。对于抽象的概念,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下得太迟,又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更不利于概念的定型化教学。
五、把握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六、具体运用。
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运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 次形象化和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当然,掌握概念的办法远不如此。这里仅是抛砖引玉。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1
山东省烟台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吉林省辽源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浙江省温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2
江苏盐城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四川省雅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3月月考试题2
山东省济宁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四川省简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1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2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3月月考试题2
河南省鹤壁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4月月考试题1
江苏省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安徽省天长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1
河北省枣强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2
天津市和平区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1
河北省望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1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2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第一次段考试题1
广西南宁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吉林省汪清县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2
吉林省扶余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期中检测题
四川省简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第一次段考试题2
重庆市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册4月月考试题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