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收藏
如何教好数学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所积累的主要知识点。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借助感性材料作铺垫。
任何理性认识都源于感性认识。教学时如果条件许可,应尽量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的感知材料,并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以认识概念的内部运动轨迹,然后用词把它概括标志出来。它是培养学生采用集中思维揭露概念本质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径。
二、变换角度多方说明。
因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为防止学生断章取义,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就应充分运用变式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加以补充说明。例如讲“垂线”这个概念时,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三、突出本质特征。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它的干挠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难易。在传授知识时,教者若抓住了重点,并通过训练反复加以强化,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反之,学生将会在事物特征被掩盖的情况下模棱两可,甚至不知所云。
四、及时下定义。
下定义的过程,是对概念本质特征的一种归纳巩固过程。对于抽象的概念,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下得太迟,又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更不利于概念的定型化教学。
五、把握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六、具体运用。
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运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 次形象化和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当然,掌握概念的办法远不如此。这里仅是抛砖引玉。
必备的冀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卷
2017某实验学校小学部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第一级运算
小学数学老师寄语 写在考试之前
小学数学原创论文:点燃学生智慧,提高课堂实效
2017中考数学一轮模拟试题备考(备考)
2017年中考数学命题的总趋势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小数的性质
小升初数学数字数位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2017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数的互化
解读2008年兰州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2017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升初2017数学复习重点:整数的写法
青岛版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督导反思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分数的分类
一年级上册数学游戏:填字母
2017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约分的方法
小升初2017数学公式大全集合
一年级上册《总复习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教师教研小论文 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途径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分橘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总复习2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组第14周教研活动日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提纲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检测题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简易方程、解方程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加减乘除应用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