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收藏
一般地,中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将面临数学课程对他们的四次大的挑战,任何一次的不适应,都可能使他们丧失对教学的学习兴趣,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在两极分化中成为被淘汰者。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四大难关,现列举如下:(1)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初一)(2)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3)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初三、高一)(4)有限到无限的过渡(高二)
一、“四大难关”的成因 立足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四大难关”,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搞清各个“难关”的成因。对此作宏观分析,我们容易概括出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层次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难关所表现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骤变过程,抽象层次骤然提高,这种变化若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就成为学习数学的巨大障碍,就成为“难关”了。
如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字母代替的数既是确定的,又是任意的,这种两重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抽象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表现为一次飞跃;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其抽象程度的飞跃则表现在由以前的单纯的以计算为主到对数学问题的推理论证、大量抽象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过渡;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概念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标志着抽象层次的又一次大的迈进;而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是以极限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对有限问题的处理进入对无限问题的处理,抽象程度又一次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抽象层次的提高,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2)研究对象的转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概括。围绕“数”和“形”这两个方面讨论而展开的。而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平面几何入门的一大难关。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这就是函数概念的引进--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而其它几大难关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知,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难关”的出现,都相应地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就是相应的第一大难关的来临,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改变又导致了第二大难关的产生,而对辩证思维要求的提高,是导致后两大难关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要经受由相对稳定--运动变化--无限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出来,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难关”的重要成因。
二、对策 (1)广泛联系、挖掘量变因素
前面已经指出,“难关”的出现其实质是一个质变过程,它需要量变的积累,如果量变有了充分准备,质变就显得自然,“难关”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在代数关系的研究中,积极注意挖掘与几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广泛联系,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2)重点深入,合理设置问题
要将“难关”分散到普通教材中来,就需要注意对普通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研究与重点深入。首先,明确局部内容在整体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运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设置问题,使问题的步子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前进,以局部知识的掌握为整体服务,例如,针对某一概念,可围绕下面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概念的构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确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应用以及由概念而设计的一些构造性问题等等。当然有些问题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以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
(3)合理吸收,突出思想方法
教材研究为了服务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在“难关”中思维方式的转变,除了在教材中深入挖掘能突出思想方法的内容之外,还应合理吸收生活中、其它学科中甚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分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可起到在教材中降低“难关”中所出现的大跨度的抽象落差的作用。例如,有这样的一个游戏:有两堆火柴,两个人轮流去拿,每人每次只能从其中一堆中拿任意根,规定拿到最后一根者为胜。将这一游戏拿来让学生做,并帮助它们分析,就可以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即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两堆火柴各有一根的情况)和化归转化的推理意识;再如,在抽象落差较大的内容之间增加一些直观材料(为学生所熟悉的)以作缓减,也是重要的教材加工手段,从中培养学生观察、总结、概括的能力。总之,合理吸收教材之外的辅助材料,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是教材研究的重要手段,它在帮助学生克服难关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试卷讲评的重要性
小学教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小学数学论文的撰写的过程
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数学中“手指”的妙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二点看法
世界各国中小学数学教改动向
学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7个关键
探讨小学数学中的四个“问”
五步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论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打造富有“数学味”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
感知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生学好数学“十要”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体悟式”学习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学习习惯
坚持学习培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
怎样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一年级学生培养数感论文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