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把问题解决...

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2016-06-06 收藏

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更新观念——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应用题教学的灵魂

有一位五年级的同学在家中与他的爸爸安装一幅壁画,想把画装在墙壁的正中央,可这位同学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准确的位置。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还会碰到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面对书本上的纯“数学性”的应用题能轻松自如地解答,而在生活中遇到一个极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呢?深刻地反思一下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应用题教学的灵魂。

剖析一下过去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编排到教师的教法,忽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忽视了生活实际是应用题教学的来源和归宿;忽视了问题解决是应用题教学的灵魂所在。这种数学理念的错位,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缩小了学生思维和实践的空间。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得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应用题。

二、改组教材——融应用题于计算、概念等各类知识教学之中

应用题教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过程,它应该与计算、概念及其他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去解答应用题,使解应用题的过程成为四则运算意义的具体应用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来的,它与实际问题的融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如在教3+2=5的时候,3+2就可对应这样一个情境:“左手三只蓝气球,右手两只黄气球,合起来是几只气球?”这个情境本身就是一道应用题,将其抽象变成3+2这道算式题,计算完了以后,再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应用与计算就成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我们摆脱原来那种过分强调数量关系,过分强调类型的状况,扩大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分。当学生再面对一幅生活情境的时候,首先将这个生活情境和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对应起来,比如有五个苹果,爸爸吃了三个,还剩几个?要用减法,显然这个情境与减法对应了起来,而不是与类型对应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学生面对某一类知识的时候,能联想到它的生活背景,如当学生面对一个算式850-18×15的时候,他可将其加上适当的生产、生活情节,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一道应用题:a.有850吨煤,每天烧18吨,烧了15天后,还剩多少吨?b.修路队要修850千米的路段,每天修18千米,15天后还有多少千米没修?……这个过程就是先将知识与情境进行对应,然后进行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深刻地获取知识,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表面看来没有解答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然而它却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解题途径

问题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是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迸射出多个问题呢?关键要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任意翱翔”的空间……这就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为学生提供情境并留给学生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讨论和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而是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

如设计一个商店玩具部的场景:飞机模型17元,机器猫9元,赛车6元,火箭模型21元……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会是丰富多彩的:买3架飞机模型多少元?买4个机器猫比买5个赛车少花多少元?……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关注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假如用你积攒的50元钱买玩具,怎样买最合适?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思路,这样就更注重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应用题。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比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甲队要8天完成,乙队10天完成,丙队12天完成,根据以上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有意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结果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差异的光彩:

1.甲、乙、丙三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2.乙、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合做几天全部完成任务?

3.甲、乙、丙三队合做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4.甲队先做一天后,剩下的由乙、丙两队合做,还要几天完成任务?

5.甲、乙、丙三队合做两天完成全部任务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要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

不同的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