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材·导学法·促思维--从两个教学片段,看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抓教材·导学法·促思维...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抓教材·导...

抓教材·导学法·促思维--从两个教学片段,看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5-17 收藏

抓教材·导学法·促思维--从两个教学片段,看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近,听了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两节课。第一节课,结构紧凑、教法灵活,尤其是新授课部分,他把一个很不起眼的教学内容,上成了集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于一炉的好课,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P130例3。这道例题讲的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测混合运算,教材编排是由3.6÷1.2+0.5×5逐步过渡到(1) 3.6÷(1.2+0.5)×5和(2) 3.6÷[(1.2+0.5)×5]。教材中对例题的讲解很精炼、很清楚,最后用黑体字概括出了运算顺序,而且其中还穿插了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例题即可掌握,或者是象传统的教法那样,教师在上面讲解,板书全过程,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地接受,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者能较深刻地理解教材象这样编的寓意,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教学中,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P130,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例3。请同学们从第一行一直看到倒数第三行,连续看三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谁发言最积极。 (这里的"学习、"研究"和"讨论",表明教者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约5分钟后。

师:请问同学们,从刚才看的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 (一个"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导得有方。)

生:我学到了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本上的黑体字)

师:对。这就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及时加以肯定,就能消除学生的模糊印象)

生:我学到了,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必须添括号。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深入了一层。

生:我认为,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换了一种说法。 (学生能换一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但掌握了,而且还理解了。 (这一很平常的肯定,不但鼓励了学生,而且为教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生:老师,我还学到了在混合运算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师:那么,怎样理解"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呢? (这一问,既指导了学习方法,又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这就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生:我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保留两位小数,另一种是商出现循环小数时保留两位小数。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不错。

生: (好多学生举手)还有,这里指的是除法,而不是乘法。

师:这一补充,就全面了。

生:老师,这里说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指的是多少呢? (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蹦出来了)

师: (一愣)这位同学不错,肯动脑筋。这里的"较多"应该指的是三位和三位以上的小数。 (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者的意料之外)

沉默了一会儿。 (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本)

师:是不是再没有了呢?

生:我想补充一点,取近似值时应写约等号。

师:对,这一点也很重要。

又沉默了一会儿。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里(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是教师导的结果)

师: (非常高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生: (恍然大悟似地)我知道了,这说明,在哪一步取近似值,就在哪一步写约等号。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师:很好!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今后在计算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我们还能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今后看课本,要认真地看,认真的想,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生:我们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或应用题时,不能用错了括号。 (学生能从这里概括出学习方法,没有教者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

以上是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段。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算得上一堂较成功的开放型的课。

还是这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有两个片段做得很好。一开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

(问得好。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变"接收式"为"探究式"并很自然地指导了学习方法。)

生:我们应复习怎样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

生:我们还应复习三角形、平行四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点。

生:不对,这是以前学的内容。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许多同学都同意他的看法。 (学生的争论本身就说明,教者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新课时就进行了学法渗透)

师:我也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还应共同探讨一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教者就轻而易举地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不稳定状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教者就让学生自己先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拼一拼,画一画,同桌相互讨论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突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

当教程进行到约30分时: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出道题考考同学们。题目是:"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妙!刚才学生的思维已经历过几次高潮,大脑渐渐了要进入疲劳状态,教者抓住有利时机,把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争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画图、列式。

生:我画出了三个图形。

师:是什么图形?怎样列式求面积?你能画在黑板上吗?

这个学生迅速将他画的三个图都画在黑板上:

生:老师,他画得不全面,还可以画成长方形,也可以列式为1×12,2×6,3×4。

师:很好,你们画的都是对的。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

生:除了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如:12×2÷2,6×4÷2等等,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这位同学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能画出梯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师: (故作惊讶)什么?你能画出梯形?能不能画给同学们看看?

生:能。

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梯形,并列出求面积的算式:(4+2)7×4÷2〓〓〓(9+3)×2÷2这时,教者面带笑容地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画法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教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画法,并指出还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梯形。至此,这节课圆满结束。

(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复习了本节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原则,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能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这正如一位哲人曾说过的: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从以上两节课中,我们至少可以受到如下几点启发:

1. 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是我们实施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不可取;

2. 我们常说,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两节课为我们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①巧妙设问。如"看谁发言最积极"、"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者好因势利导,从而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②求精不求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究追不舍,如第二节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③"导"与"促"相得益彰。如第一节课,当学生主动发现(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益不一样时,老师并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时,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

3.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搞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

4.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从"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

5. 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很时冒的提法,如"精讲多练"、"大运动量"、"快节奏"、"高密度"等等,其实,这些提法的实质还是突出了一个"灌"字,它与新世纪的教育思想相差甚远。这两节课为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6. 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其突出特点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一句话,教师事事处处要为学生着想,而不是让学生去钻教师设下的一个个"圈套"。有些看似"完美无缺"的课,其实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评价一节课的优劣,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课堂上是否让学生自己做主,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