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世纪小数学教材》的初步认识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对《新世纪小数学教材》...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对《新世纪...

对《新世纪小数学教材》的初步认识

2016-05-17 收藏

对《新世纪小数学教材》的初步认识 《新世纪小学教材》对比于老教材无论在其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还是在其内容、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通过自学、试教和对比分析,笔者初步认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实用的叙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实验教材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进行叙述的。众所周知,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建构必须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理解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理解的时空。而"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教材通过一幅幅画面将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学生饶有兴趣,有如身临其景的感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员。例如"认识除法",是在大量的"分东西"(分苹果、萝卜、珠子、画片、花朵、糖果、小猫吃鱼、缝扣子等等)活动中充分理解"平均分"、"总数、份数、个数"、"平均分有剩余"等抽象的教学概念。许多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主动权返还给了学生,于是他们在乐中感染,在趣中观察,在悦中操作,在动中思考。时之长久,数学意识--这一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素质自然得到了培养,"提高公民的数学修养"是为实谈。概言之,教材的这一叙述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非常"实用"。这里的"实用"是指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实际生活所用;同时也指比较实在,"适用"于教学。

二、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现了生活数学,数学大众的素质教育思想。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实验教材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充实了丰富的思想、方法、能力内容,尤其是突出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科学思维的有序性,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儿童思维的广阔性,问题解决的求异性等。如"100块糖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剩下几块?"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得出的是千奇百怪的"分法"。于是,教者就必须是不在理性上重视结果,而着重于过程。不否定他们真实获得的"分法"的优劣,只让他们在充分感知,不断升华"分法"的"我要学习"中提高判断、分析、统计、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进而在认识其难度的基础上适进地引入除法概念。这对于学生概念的理解、数量关系的抽象起到了降低了坡度、有效推进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发展的人本目标,促使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实验教材注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为核心。问题情景必须得益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展开丰富的想象、参与自我评价等。这就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搞"听话"教育,不能横加"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设计,广泛拓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问题情景"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在激趣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概括、去合作、去质疑、去评价,形成"问题解决"的佳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之外,置身于真实背景之中,丰富儿童的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地辅助,只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焕发出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诚然,在成功的实验教材之中也有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知识框架中的编排顺序,儿童认知的坡度推进,双基思维训练题的实用,抽象思维的过度超前等方面,均不利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继承老教材这些方面的优点,注重知识衔接(尤其是复习),儿童认知的特点等等,准确地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认真研究之中去伪存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