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5
收藏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2.1负数的引入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1负数的引入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数学思考:
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解决问题:
会用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课前准备
温度计、文具盒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及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问题引入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数起源于生活。
活动2 活动安排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从而引出问题。
活动3 举例说明 用更多事例,丰富问题情境。
活动4 学习负数的概念 说明什么是正、负数。
活动5 负数概念的应用 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活动6 负数概念的巩固 全面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1、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的文具盒中共有几支笔。(若干支笔)
2、请一个同学数一数老师手中的文具盒中有几支笔。(没有笔)
3、用一把小刀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半个苹果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
4、书P4 图1 .1-1 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说明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活动2
1、各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同学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获胜。
2、 各小组研究各自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然后各小组派一名说出其中三个刻度的含义,请另一组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获胜。
师生行为
1、 教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四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一名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速记。
2、 一名同学说出指令:零上10℃,零下5℃,零上35℃。
零上15℃,零上48℃,零下12℃。
另一名学生按指令在黑板上速记。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分析同学们的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参与表演。用符号表示出 :+2、-2、+1、-3、+4、-1、+4、-2、+10、-5、+35、+15、+48、-12等,让学生感受引入符号的必要性。
活动3
问题展示 1、天气预报2003年12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2、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0.5(㎜),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厂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3、有三个队参加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 师生行为 教师解释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介绍确定足球比赛排名顺序的规定:两队积分不相同,积分高的队排名在前;两队积分相同,净胜球多的队排名在前;两队积分,净胜球数都相同,进球多的队排名在前。按照上述规定,红队第一,蓝队第二,黄队第三。 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事例引出用各种符号表示的数,让学生试着解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对问题背景作些说明,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理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生发展的需要。 活动4
1、在师生活动中和问题中出现了一些新数据:-3、-2、-5、-12、-0.5它们表示什么含义? 2、我们小学知道,数0表示没有,仔细观察上述的各例子,数0都表示没有吗?数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 师生行为 教师讲解:我们把这种前面带有号的数叫做负数。并说明:为与负数相区别,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例如3、2、0.5等,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例如,+2、+3、+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 教师说明数0的意义。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 设计意图 在出现若干个新数后,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与小学学过的数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采用联系对比的方法,采取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 活动5
展示问题
1、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米,它表示的什么含义?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它表示什么含义?
3、记录帐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则收入254元可记为多少元?支出56元可记为多少元?
师生行为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活动:举一些实际中用正数、负数表示数量的例子。
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与同学一起对各代表的发言进行评价。
教师解释: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后来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例如,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正、负数,从而正确使用正、负数。使学生感到,数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活动6
1、练习 课后练习节选 2、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2、作业 同步训练 师生行为:
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纠正错误。学生交流、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
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努力使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连结,完善认知结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概念总结
初一数学同步练习—合并同类项练习题
新学期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同步练习:走进数学世界
2015-2016初一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式
2015-2016初一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初一数学同步练习:整式的加减训练试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指导:有理数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知识点指导: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2015年初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几何图形初步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必备)
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同步练习:数学代数式习题
2015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几何图形初步
七年级数学指数知识点整理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有理数
15—16年初一数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初一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有理数
15—16年初一上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新学期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讲解:直线、射线、线段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初一数学同步练习:丰富的图形世界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有理数
15—16年新学期初一上册数学第四章知识点:几何图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