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0
收藏
教学对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有导入对话,课中有师生问答、小结过渡,课尾有总结评价等。教学对话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思想情感的媒介,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教学对话是否有效。教师设计的教学对话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启发性、通俗性;应具有激发思考、促进理解、活跃气氛、加深印象的功效;教学对话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对数学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做到,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极富挑战、极具魅力的数学探究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的熏陶、数学活动经验的建立,都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发生,完成这一过程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途径,都少不了师生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设计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对话有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如果出示数学问题都是采用电脑屏幕将题目完整地展示出来,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缜密地思考,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敏捷地思考问题的品质。因此,提出问题的方式有时也可以灵活一些,随机一些。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之后,以对话的形式组织了如下的练习──
师 老师这儿有两根小棒,一根3厘米,一根8厘米,我想再拿一根小棒,使这根和前面拿的两根组成一个三角形,该拿多长的小棒?
生 拿一根6厘米长的小棒就可以了。
生 拿一根7厘米长的小棒也可以。
师 拿一根4厘米长的小棒可以吗?
生 不可以。
师 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4+3=7,小于第三条边,组不成一个三角形。
师 那5厘米的可以吗?
生 也不可以。
师 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 5+3=8,等于第三条边,也组不成一个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分析,用课件验证。)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课题研究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证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6
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同步练习1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总体与样本同步练习及答案8
七年级数学中位数同步练习及答案4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随堂练习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6章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作线段与角同步练习及答案5
不等式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消元解方程组水平测试题及答案11
七年级数学一次方程与方程组同步测试及答案3
青岛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初三下册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及答案
乘方测试题及答案
不等式及其解集检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单元测试题及答案3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乘方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随堂练习及参考答案3
2013初一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
七年级数学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单元测试及答案
初中数学百科知识点:因式分解法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线段角单元测试题15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