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计...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如何有效的...

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6-03-31 收藏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教师应该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碰球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李明明,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边拍手边回答:老师的3球碰7球。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碰球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

习内容,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母是2、4、5、8、20、25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1~20的平方值等,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如25×0.85,因为0.85小于1,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因为0.25小于1,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这样预先估算,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就可及时订正,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有了估算结果,就可避免出现(80.5+73.5)÷(10+12)≈7(岁)的笑话了。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00-175+25,300-175-25;125×8÷125×8,(125×8)÷(125×8);……让学生辨析,什么情况下运用性质、定律可以简便,明白为什么有些可以用,有些题不能用。

在简便计算训练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如25×48,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算法,(1)25×48=25×4×12;(2)25×48=25×(40+8);(3)25×48=(5×6)×(5×8);(4)25×48=(25×4)×(48÷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一些良好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

2、及时校对的习惯。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要认真检查计算过程。

4、自觉检验的习惯。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