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
收藏
“今晚我们来看这个故事……”睡前故事是许多人孩提回忆的重要一节,但你有听过“数学睡前故事”吗?在许多人的童年,家庭教育都会有相当的“偏科”:家长们似乎更愿意讲成语故事,而不愿意教加减乘除。教授数学知识常被视作学校而非家长的任务。
为什么家长不愿意教孩子数学?因为他们自己就很怕数学。许多成年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大学挂了高数)产生的对数学本身的恐惧感——此所谓“数学焦虑”。焦虑的家长,即便只是面对着孩子,也会下意识回避数学话题,因而造成了家庭数学教育的低效。
之前有研究发现,家长的“数学焦虑”水平与其孩子的数学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怎么办?今天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1]发现,在睡前通过平板电脑的学习应用进行与数学有关的亲子互动,能有效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水平。
芝加哥大学的认知发展学家苏珊·莱文(Susan C. Levine)和同事对芝加哥地区共计587个家庭进行了实验,看是否有方法能为儿童的数学成绩添砖加瓦。参与实验的家庭都有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年初,研究者给了每个家庭一台iPad mini,并教会他们使用上面的应用(app)——“睡前再来搬两块砖吧!”(Bedtime Learning Together)——不得不说,尽管这篇文章发表顶级期刊上,一不小心难免看成广告。
这项研究使用的学习应用。在睡前利用这一应用进行互动能有效提高一年级孩子的数学成绩。图片来源:Bedtime Math应用截图
但,重点当然是研究啦。被试家庭被分为两组,一组在睡前app里会读到与数学相关的小故事,故事后带有供亲子讨论的数学问题,另一组则作为对照,他们在app中看到的是与阅读理解有关的内容。新学年伊始,420个家庭的小学生不得不与额外的数学知识奋战,而另外167个家庭的小学生则要享受晚间语文消息的推送——当然,使用应用的频率是由每个家庭自己决定的。之后的一个学年,研究人员对“语文组”和“数学组”被试的数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发现到了学年末,相较于语文组,数学组小朋友的数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结果,对那些抗拒数学父母来说仿似福音。在实验开始前,研究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参与家庭的父母分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一年后,数学组中,高焦虑的父母即使每周只使用一次该app,孩子的数学成绩也能出现明显进步。但揠苗助不了长,那些一周使用该app多次的高焦虑家庭,所得的结果反而与一周一次的没有显著差别。
研究者表示,这样的实验结果提供了一种高效而又相对的家庭教育方式,它可以绕开父母的数学焦虑发挥作用,提供高质量的数学讨论氛围。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的研究结果仅仅适用于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对面对线代数分这样的学科束手无策的大孩子来说,缠着烧菜洗碗的老爸老妈玩iPad恐怕并没有什么用。多理解多练习,少打两局游戏,才是期末笑着走出考场的万全之策。
七年级(下)数学暑期试卷(4)
初一数学(下)半期考试试卷
初一数学期末复习讲义
七年级(下)数学暑期试卷(3)
数学七年级(上)同步单元测试AB卷
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下)数学暑期试卷(6)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
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整式加减法》同步训练题
初三数学联赛模拟测试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水平测试
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练习题
初一数学(上)期中考试题
初一数学课堂练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单元检测
有理数理单元复习题
初一数学开学考试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相交线、平行线自我测试题
初一数学下能力测试题(三)
初一级数学月考试卷
初一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下)数学暑期试卷(7)
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初一数学期中试卷(三)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练习
初一数学仿真训练(第6周)
一次方程组应用题
七年级(下)数学暑期试卷(5)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