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0
收藏
经过中考的洗礼而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都满怀奋力拼搏的激情和十足的信心,准备把高中的新课程学好。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内容(如函数的概念)甚至如同听天书。即便课上听懂了,在课下做作业、做练习时,又常常感到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总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由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滑坡的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还没有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上好高中数学第一课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第一课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比较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整体把握高中新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指导思想之一。为此,在第一节课上,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数学的内容,之后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知识,通过板书或者利用多媒体将初、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比较初高中数学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教师进一步说明初高中数学内容的区别:初中数学教材较通俗易懂,直观性强,难度相对较低,研究的主要是常量,而且侧重于定量计算;高中数学教材研究较多的则是变量(如以函数为主线的知识内容),抽象性增强,不但注重定量计算,而且还常做定性研究。比较初高中数学的差异,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庞大的数学知识网络中削枝强干、抓住本质,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说明高中数学的特点
第一,高中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初中教材把形如的四个解析式分别定义为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而在高中教材中用集合??对应的语言给出一个严密的函数概念,而且仅用一个符号就代表了包括上述4种函数在内的所有函数。
第二,高中数学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如函数的内容散见于必修1、必修4、必修5中,环环相扣。初次接触,学生理解起函数的概念非常困难,但通过此后函数性质、初等函数、三角函数的反复学习,学生会对函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即课程内容伴随学生的认知能力螺旋上升。因此,学生大可不必为数学学习上一时的困难而过于苦恼。
第三,高中数学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第四,高中数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它以“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建模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通过说明高中数学的特点,学生对数学学科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三、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鉴于高中数学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尽量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同时,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一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摸索适合他(她)自身的学习方法;二是提出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平时的错题记录下来,到考试前只需翻阅错题本就可以了。再如,笔者对学生提出有了问题要“三问”的要求:首先问自己,搞清楚问题在哪里;其次问课本、笔记本,尝试寻找答案;再次问他人,在前“两问”没有获得成功的前提下,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阶梯式的“三问”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高中数学可谓是“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应该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告诉他们新学期、新开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要想学、肯学,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妨给他们打个预防针,虽然自信满满,但是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是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是一点一点地失去信心,还是激流勇进、越挫越勇?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起他们征服困难的斗志和坚持不懈的韧性。
俗语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对高中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1 认识平面图形 PPT课件1
2.2 十几减8 PPT课件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教案5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角的初步认识》 课件3
1.1 认识平面图形 PPT课件2
2.2 十几减8、7、6 PPT课件2
《角的初步认识》 课件1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
《角的初步认识》 课件2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案1
2.1 十几减9 PPT课件2
4.1 乘法的初步认识 PPT课件2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件3
《2的乘法口诀》 课件
4.2 表内乘法(一) PPT课件3
4.2 表内乘法(一) PPT课件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 PPT课件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案5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件2
2.1 十几减9 PPT课件1
3.4 基本不等式 教案3
3.4 基本不等式 教案2
4.1 乘法的初步认识 PPT课件1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案2
2.5 例6解决问题 PPT课件
1.2 平面图形的拼组 Flash课件
1.2 平面图形的拼组 PPT课件2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4
4.2 2-6的乘法口诀 PPT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