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三年级数学——奖牌给哪组2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北师版三年级数学——奖...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北师版三年...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奖牌给哪组2

2016-03-09 收藏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标准》指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在本学段中,应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奖牌给哪组是第六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奖牌给哪组是一个有趣而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的信息都呈现在统计图中,但在统计图中还隐蔽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两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同。能够发现这一信息,才可能否定以小组投中总数论胜负的评判办法,同时想到用小组投中的平均数确定胜负才是公平的。所以,教材是通过读统计图,引导学生把认识平均数与奖牌给哪组这一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运用计算和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投篮比赛吗?

生:玩过。

师:你们的水平怎么样啊?

生1:我经常能投中,有时还投中3分球。

师:哟,你真是个投篮小高手。

生2:我刚开始投总是投不中,后来慢慢练,就能投中一些了。

生3:我把手抬高一点就容易投中,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投中。

师:嗯,投篮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们多多练习就会越投越准的。

师:你们一定懂得投篮的一些规则吧?

生1:投篮比赛是有时间规定的。

生2:投篮比赛是要站在一条指定的罚球线外投篮的。

生3:我看电视上的篮球比赛每边都是5个人。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赛的。

师:三(1)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举行了两场投篮对抗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生:想。

师:(动画演示)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的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组来仔细观察一下。

李师: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孙同学投中最多,周同学投中最少。

生2:我发现罗同学和李同学投中一样多,都是投中4个球。

生3:杨同学和周同学投中的总数正好是孙同学投中的个数。

生4:第一组的同学一共投中了3+5+2+4+4=18个球。

师:同学们是怎么看出第一组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的?

生5:图上一个☆代表投中一个球。统计图横线上面表示的是小选手投中的个数;横线下面表示的是投篮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接下来还有一场比赛。

(动画演示,师生合作把第二场比赛的结果制成统计图。)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我想请大家来作裁判,评一评每场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你们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吗?

生:乐意。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观察仔细,发挥小组的优势,看谁办法想得好,理由说得充分。我们要给优秀的小裁判发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反馈意见。)

师:第一场的比赛是怎样评的?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说说理由看。

生1:我们觉得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第一组投中的总数是18个,第二组投中的总数是14个,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裁判评判得怎么样啊?

生2:我觉得他评判得对,(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我们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这样评判的,第一组的罗同学、李同学和第二组的朱同学、何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周同学和第二组的吴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杨同学和第二组的蒋同学投得一样多,最后看第一组的孙同学比第二组的高同学投得多,所以也可以看出是第一组赢。

师:真会观察,逐个对应来比是一种巧妙的评判方法,(鼓掌)优秀小裁判的奖牌送给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评判方法?

生3: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从两个统计图的下面往上面看,第一横行都投得一样多,第二横行到第五横行每一横行第一组都比第二组多投中一个球。

师:你们也是对应着比,可比较的角度跟前面一个同学说的不同,又是一种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也是优秀的小裁判!

生4:我们认为奖牌给第一组,因为在图上把第一组孙投中的一个给周,这样第一组每个人投中的就是3个多一些,把第二组朱同学和何同学投中的一个都给高,这样看出第二组每个人投中的还不到3个。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评出了第一场第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冠军是第一小组,奖牌送给第一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再看第二场的比赛怎样评呢?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

生1: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共投中了25个球,第四组共投中了24个球。

生2: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四组少了一个人,投中24个,如果也是5个人,肯定会比第三组投中得多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3: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投中的总数比第四组多1个。

生4: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球,25除以5平均每个人投中的是5个球,而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球,24除以4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就是6个球,所以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多。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根据投中的总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三组;另一种是根据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四组。

生5:老师,这两组的人数不一样,奖牌给哪组,人数不同是个关键。

师:对,两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以总数的多少决定胜负是否公平?

生:不公平。

师: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好办法能公平地评出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呢?

生6:把第一组的赵同学去掉,这样每组就都是4个人了。

师:你想去掉投中个数最少的赵同学啊,他也是第三组的一员,去掉谁都不好。

生7:我不去掉赵同学,但是把他投中的4个分给组里面每个同学一个,这样第三组也可以变成只有4个同学参加比赛啦。

师:这样啊,那第三组还是5个人参加了比赛,我想第四组同学是不会愿意的。

生8:那重新按人数相等的情况再比一次呗。

师:时间有限,不允许再比啦。

生9:那给第四组再加上一个选手,记下他的成绩。

师:比赛已经结束了,不可能再比了。其实,人数不等就是第二场投篮比赛的特殊情况,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应该比什么才能看出谁的投篮水平高?同学们不要着急,小组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主意?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刚才讨论的情况?

生10:现在我们组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人数不同,光看总数看不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而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1: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虽然第三组投中的总数多,但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三组要多。

生12: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要看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应该比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3:我们从图上看出,把第四组徐同学投的一个补给梁同学,第四组每个人都投中6个球;把第三组王同学投的一个球给赵同学,第三组每个人就都投中了5个球。

师小结:(边演示边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种移多补少的好方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第四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球。现在看出来,其实是哪一组的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想出的把多的补给少的,都正好拉平啦,这种方法好不好啊?

生:好。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

(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

师:要知道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师:要求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想一想,怎么算?

生:(5+6+5+4+5)5=5(个)。

师:把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先记下来,再合起来,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就平均分成几份,最后算出来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平均每人投中5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我们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

师:其他同学能试着算出第四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生:(6+5+6+7)4=6(个)。

师:刚才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最后是谁的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生1:我觉得平均数很公平、公正。

生2:我觉得平均数很有用,特别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

师:对,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用到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先代表我们班的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练一练

师: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这张统计表(显示)里记录了1,2,3号小选手的成绩。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不用计算,请同学们先来估计一下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

生1:我估计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是90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把李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拿出5分给王老师,这样王老师的打分就变成90分,李老师再给1分给陈老师,这样陈老师也变成90分,李老师也变成90分了。

师:你能把高分补给低分,在估计的过程中知道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谁知道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

生2: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1分,我观察这三个数后把王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中的5分给李老师,这样这三位老师打的就都是91分了。

生3:我也是用这种办法把王老师打的95分拿出2分,1分给李老师,1分给陈老师,所以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师小结:平均得分就是把高分的补给低分的,互相拉平,应该比高分低,比低分高,在高分和低分之间。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3页看第1题,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集体订正。)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我就了解到一条,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从校医那儿了解到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看到平均身高135厘米,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

师:是的,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要高,我们要告诉三(1)班的同学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生2:我的身高是137厘米,比全班的平均身高要高。

生3:我的身高正好是135厘米。

生4:我也是。

师:有没有比这个平均身高矮的?

生5:我是133厘米,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

师:看来,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或者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生1:我用电脑打字,1分平均能打50个字。

生2:我1分平均能做40个仰卧起坐。

生3:我每分平均能读一百多个字。

生4:我们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40元左右。

生5:我们家三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

生6:我们柳州夏季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约是30多度。

生7:我平均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约30分钟。

师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也可以把它们写进你的数学日记里。

〖教学反思〗

在奖牌给哪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争辩、善于反思,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开课,在与学生聊投篮的轻松话题中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从两场比赛中任选一场来评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两场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第一场比赛两组投篮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比,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但第二场当投篮的人数不相等时,奖牌又该给哪个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起讨论平台,这时我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争辩,在不断交流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发展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将平均数置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从解决投篮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到协助学校的评委会算出歌手大奖赛选手的平均得分、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再到课后进一步去收集、了解更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问题与思考

在这节课中,对于评判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我给予学生思考与争论的时间较长。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急于下定论,但如何及时地把学生当中的思维差异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反思。

〖案例点评〗

奖牌给哪组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开课,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