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9
收藏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 规律,再验证)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 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五、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2
四年级上册《乘法》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乘法》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4
“秒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
《周长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统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5
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连减应用题
四年级上册《统计》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知识点归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册《除法》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面积》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数一数》知识点归纳
《可能性》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知识点归纳
课题: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预案2
小学四年级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