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篇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篇

2016-01-23 收藏

第一篇

一、重视兴趣激发,课堂实践引路

学生对数学兴趣的缺乏往往是由于理论吸收内容偏重,而实践练习过于刻板和枯燥形成的,因此,多开展课堂内外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兴趣提升和思维启发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为了巩固学生对乘法表的理解和记忆,我组织过趣味乘法表创作比赛,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创造一个对乘法表的独特记忆方法,学生们展示了故事记忆法、买卖记忆法等别具一格的创新记忆方式,通过活动,大家对乘法表的记忆效果非常好,而这过程中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创新思维。

二、加强学生思维锻炼,推动探究欲望

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过程,因此思维锻炼是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的核心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思维锻炼中要加入科学思维指导,便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打开创新思路。

(一)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掌握、认识、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层次性的掌握。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利用生活相关引出小数的概念,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几样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矿泉水2.5元、笔记本9.9元、感冒药12.68元,接着向学生们提问:大家都观察到了这些物品上的数字和我们之前所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们争着回答:这些数字中间有小圆点。我点点头:不错,这是小数点,这些数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数。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记忆我又请学生们回答:平常大家有没有留意这些小数点的存在啊?学生们有的说:我跟妈妈逛超市的时候见过。有的说:我在爸爸的工资条上见过。我笑着继续:既然大家都知道在代表价格数字上会出现小数,那么大家知道读吗?请了一位同学说:两块五、九块九、十二块六毛八。这位同学说得没错,但这是我们的口头读法,正规的小数读法应该是:二点五元。后面的大家会了吗?很快学生们便领悟了:九点九元、十二点六八元。回答得很整齐。通过这一番探究性引导,学生们很快掌握了小数以元为单位的具体价格表示,也完成了对小数概念的初步理解。在这过程中,跟随探究层次,教学高潮迭起,学生们的思维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延伸,有的概念,我甚至刚开始引导,学生们就能够从思维联想中快速理解。

(二)导入异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

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求异精神的支持,敢于提出质疑,勇于提意见,乐于另辟解决思路,是加强创新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几分之一》的内容时,笔者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学生们导入异向思维。在基本概念的讲解后,我先通过等分苹果的正确例子巩固学生们的理解,觉得学生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继续提出检验问题:平均分一个月饼,我横竖各切一刀,其中的一份是月饼的二分之一对吗?有学生没反应过来回答是,部分同学已经意识到不对,但只是小声地在下面议论,但是也有几个同学大胆举手指出不对之处:切两刀就变成四份了,所以应该是四份之一。我表扬了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告诉学生们,数学需要质疑,不能钉死在一个想法上,要综合问题的要素,大胆设想,勇于解决。这堂课下来,学生们对数学的异向思维明显宽阔了许多。

三、总结

小学数学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一直备受关注,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重点探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寻求利于学生接受,贴近生活认知的方式,兴趣实践做引线、思维习惯为基础,让学生们乐于思考、敢于创新,从而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空间。

第二篇

一、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取各种知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应用巧妙的教育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调节学习进度,自己搜索学习资源,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提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和方法。教师要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避免放羊式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准备好垫子,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将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在自由选择的学习过程中释放自己、创造人生,感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欢乐。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采用不同形式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为出发点,优化和设计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结合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师生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来创设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并且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先给出数学信息。由所给的数学信息可知道:甲乙两个人约定10点在某地见面,结果都去了却没有见到对方,这是什么原因?这样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

2.教师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通常采用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充分实践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并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得到发展。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点,教师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准备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学具,根据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进行动手测量,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要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坡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既可使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要尊重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1.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对教材要做到吃透、读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教材整体结构设计及前后联系布局,理清习题与例题的联系,了解文本中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读懂问题设计的情境、习题设计的意图、教材形式的结构、教材逻辑的形式。

2.教师对文本的处理设计必须要以文本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的处理,挖掘文本的基础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功能。创造性地处理文本并不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重组,要做到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把教材用活用透。教师对文本进行处理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能提出对文本具有挑战性的思路和对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定的高度,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教材知识,更利于教师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设计,使文本更加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找出学生学习的规律。

四、注重对非知识性能力进行优化、培养

1.优化练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做到点的突破,质的过关,量的控制,面的沟通,突出有趣、有法、有新,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

2.高效的课堂评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化,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高效的评价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又可以使教师通过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及时获取信息,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3.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条件。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课,思考态度,积极提问,回答问题,审题方式,完成作业情况等方面的习惯,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自觉、主动和认真的学习行为习惯。

五、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考虑要全面,要让课堂教学得以优化的各个手段都进行发挥,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元素的整体的积极因素,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的层面上。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永葆教学生命的青春。

第三篇

一、巧设游戏,激发兴趣

创造好玩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玩中感悟数学,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他们都比较感兴趣,都非常喜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易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如将数学知识融入到一些可单人、同桌或者小组同学共同参与的游戏,比如计算题的练习就可以用竞赛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在课堂中,老师与同学们一同游戏,既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又拉近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同学之间相处得更加融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不再是枯燥、难懂的数学题目,而是一个个有趣、诱人的游戏关卡,在玩耍中学到数学知识,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口算练习时可以进行开火车的游戏,课堂上每次进行开火车游戏,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精力高度集中,很少有出错的。有的孩子不仅能说出结果,还能说出计算的过程、方法。每当进行计算教学时,基本达到口算堂堂练。正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都很高。

二、直观教学,激发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制力远不如成年人,因此,直接兴趣占据了主要地位。因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多地运用实物、挂图或者幻灯片来吸引小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直接的感官认识,同时又将数学融入了生活中,使得数学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动手训练更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素材,引发兴趣

数学既是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教师应适当地利用一些素材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之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如何得来的,同时利用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将蕴涵的教育价值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了解到由古至今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感受到这求知路上的不停探索,就会感受到数学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他们也会对祖冲之等数学家取得的成就感到深深的敬佩并引以为豪。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四、总结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获得心理求知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他们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并不枯燥,当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随之调动起来进而渐渐地爱上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丽并从中得到快乐。

第四篇

一、改编教材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在教材内容中,合理地加入一些贴合生活实际的元素

数学中的理论应该通过具体的场景进行提炼,再通过整理归纳、对比,先进行假设,再进行数据的证明,这样才会更加有说服力。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数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一旦将数学这门课独立于其他课程,如果数学教学过度重视理论而轻实际应用,那么势必造成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损害。现行小学数学教学教材增加了现实教学一部分,这是一项大胆富有创新的尝试,使学生遇到问题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轻松解决难题。比如可以利用小学生上学坐公交,通过上车、下车的人数去算加减法等。数学学习应该与小学生的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原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对数学的奥秘产生乐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数学

随着学生接触范围越来越广,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同家庭长大的孩子所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教材不能满足孩子的学习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限于教材,但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教书育人。⑴让学生在数学中感受生活。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教材里的内容更加充实饱满,可以消除小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提高其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可以利用水变成蒸汽,蒸汽再形成云,与冷却凝固成雨珠,从而又变成水,这种循环模式让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等类似生活中实际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真正感受到数学也是比较活跃的。

⑵小学生数学教材应该以小学生本身接触的实际生活为依据。在小学生的世界观里,他们的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可能与成年人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成年人不应该过多地加入成年人的思想,而忽略孩子们的想法。教学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应该呈现的是小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不妨参考小学生自己对教材编写的材料提出的建议,小学生在发表建议的过程中,会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在考试的时候,老师所出的考题也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解答起来也比较顺畅。学生对考试的抵触心理也逐渐消除,让每一位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热爱数学更热爱生活。

二、营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一般对数学知识没有概念,认为数学非常抽象,对数学的逻辑想象能力缺乏。所以,对教材中的内容不理解,也不懂,更记不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将抽象的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或营造特定的生活场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源于生活,再还原到生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潮。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甚至整个人生都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三、讨论生活素材,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

为了表明数学确实来自生活,将学习、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自己书写数学笔录。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把自己听完这节数学课后的感受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还有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找出来,进行探讨。这样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深究问题,成功解决,从而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在生活当中看到的、遇到的有关数学问题的现象写出来,以便加深理解,更牢固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际调查的方式,让小学生自己充当记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活动的标题可以是教材里面的,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议进行实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验证、去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大大提升。

第五篇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最好的方法。首先,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建立起学习的兴趣。之后,把生活情境的元素引入课堂,把学生带到正式的数学学习中去。要建立这样一种氛围,老师可以利用故事切入课堂,或者以做游戏的方式,将学生的热情带动起来,但应注意的是,老师要将这种热情保持于课堂之上。

2.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在数学课堂上勾勒生活情境,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但是,老师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立场为出发点,并要结合学生的理解力,要让生活情境真正起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因此,老师在引入生活情境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遇到的生活场景,然后由老师把这种情境转化为数学知识。这样,既突出了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能让学生建立起在生活中思考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思维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我们就需要给数学问题添上生活的外衣,告诉他们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熟悉的童谣: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两只呢?三只呢?像这样,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动的例子,让数学题和学生们爱玩的游戏、爱吃的食物等有了联系,同学们就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老师的讲解也更具体、更形象。

4.故事化包装数学问题

有趣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演讲更有吸引力,在小学生的身上尤为如此。可以用这些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故事。如: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这样的故事可以很好地给大家介绍加减运算符号,相信这比定义更让人印象深刻。当然,除了介绍新知识,还可以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数学知识,用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与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5.生活素材数学化

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所以老师应该把广大生活素材引入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让同学们对数学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也积累数学经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和其乐趣。老师可以在学习比较大小时,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比较生日的大小,与家人比较年龄大小。还可以在学习形状时,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家里的长方体正方体球。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不单单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师生亲密互动,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学成效。

6.总结

数学源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提供理论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既能够满足目前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现状,又能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而要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老师就必须对生活中的素材充分挖掘,找到其中与数学的契合点,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目的。

第六篇

一、找规律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在数学学习中,找规律的前提是通过认真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通过长期的观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的观察周围环境、观察人的行为与特点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找规律的问题,还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通过计算与推理找到其中相对隐形的规律,学生通过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找规律的速度与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二、找规律,助学习教学应用及途径点滴

1.课前教师的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第一环,教师充足的备课,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在进行找规律教学训练时,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几点准备:第一,教师准备好课上要用的案例。第二,教师可以利用PPT、展板等方式展现有规律的事物。第三,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规律的事物。

2.教学过程的设计

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感性知识。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音像资料或者展板,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小学生在开始可能发现不了规律,教师应该给予引导,让学生关注物品的排放、颜色、大小等变化,然后由学生发言其找出的特点,最后由教师阐述其特点。⑵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在上一环节中,教师引出了找规律的内涵,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应该利用其他形式的规律事物来加深认识。教师在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制作出有规律的图形,例如圆形、方形、五角形、心形依次排列,让同学解答第10个是何图形;还可以画彩旗,依次是红黄绿,让学生找出第8个是什么颜色的彩旗。⑶动手操作,创造规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任务,例如,一组,串彩珠;二组,画图形;三组,涂颜色小组内部设计规律,相互配合。小组之间相互比赛,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然后相互展示各组的成果,并让其他组说出本组的规律特征。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找规律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⑷让学生小组内部互相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规律,找出最有规律的事物在全班面前阐述,最后由教师点评。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较为复杂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小组之间共同讨论,找出答案。

3.课后教学总结

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发言,描述今天的学习收获,然后由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为学生总结找规律题型的解答思路,例如遇到这类题,应该首先观察其图形、颜色、排放的变化,然后找出规律。在本堂课后,教师应该反思课上的教学过程,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学案例是否枯燥,教学案例应该增加一些既体现规律性,又有兴趣的。例如: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也是一个有周期性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与自己相同属性的人的可能年龄;还有老和尚的故事等等有趣的案例。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结合生活现象以及文学故事,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

三、总结

找规律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找规律时,应注重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课后总结反思,尤其是在教学过程设计时,重视课堂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或创设规律,把握数学知识。

第七篇

一、中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学习模式具有交互性特点

交互性是探究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中,较适合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建立在教师传授的基础上,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式教学,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点。探究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对问题自主进行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交互性的问题解决方式,突出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问题研究和解决的主体,自主进行知识的掌握。

2.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开放性特点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这种教学气氛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不用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的自主努力的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特点还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深度思考具有开放性,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发挥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研究出对更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把握。所以,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也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具体应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其范围越来越广泛,中小学数学教学也更需要这样一种开放式、交互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推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到教学工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的具体教学研究,而这种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不仅仅是设定一个学科问题让学生来解答这么简单,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机会也是非常多的。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从而探究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o,然后教师再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随后,以四边形为例,教师可以在四边形的内部把对角点连接起来,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因此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4180o-360o=360o。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设问五边形的内角和,从而层层递进。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在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学中的教学地位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过去的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引导和发挥,通过提升对学生的引导,加强对问题的设计。强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利用这种探究式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在问题研究中的思想交流,在做与思考中获得体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八篇

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情境的导入法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应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对课程内容合理地进行设置,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情景是提高小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把抽象知识活用于实际生活的渠道。如在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长度相差较大的两条线段,让小学生来猜测两条线段的长度,在猜测的过程中,小学生就会在猜测的长度中带上度量单位,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样是线段,为什么要用到不同的度量单位?这样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小学生可以将厘米和米的概念清晰地区分开来,教师再给予引导,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导学式的教学法中的问题情境教学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

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通过协作交流、抽象概括、自主研究、实践动手等多种学习方式来探究新的知识,让小学生在体验、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教师不仅要妥善处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特点、认知前的准备与数学知识内部规律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化数学教学的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教学重点。如在讲授较难的《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这一课时时,教师可将小学生分为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难题进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究,让小学生在交流中自由表达出自己解答这道难题的计算方法,并在相互的交流想法及讨论观点中,把每个人解答难题的计算方法集中起来,再对难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探究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的辨析、讨论、质疑和交流提高自身的自主能动性,进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后的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即教师将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进行归纳,是使小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教学知识及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时依据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如问题方式的小结: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认识了多少物体和图形?掌握了多少物体和图形的周长、体积和面积的算法?因数与倍数的特征是什么?除了问题方式的教学,教师还可以进行比较方式的小结:平行四边形、梯形或三角形等组合后面积和体积算法有什么不同、质数和合数在本质上的区别、度量单位中的毫米、厘米、米以及千米在生活中不同的运用等。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系统,还可以激起小学生思维的高潮,发挥启迪智慧和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采取不同的导学式的教学法,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为小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倡探究、自主及合作的数学学习方式,消除小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九篇

一、结合学生主体内在特性,教学策略实施要体现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过程中,要摒弃教与学相脱节的单向性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功效放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缩小,避免出现教师津津有味、学生无精打采的局面,而应该结合小学生好奇心理、主动探知潜能等特性,营造具有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消除小学生畏惧消极思想,引导小学生身心参与其中。在平行线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根据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亲切的认知特点,从小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特点出发,采用情境性教学方法,设置出了学生摆小棒,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教学情境。小学生在对现实性的问题案例感知过程中,内在积极情感得到调动,学习认知积极性得到增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结合课改能力培养要求,教学策略实施要体现能力性

学习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任何时期,任何时代,学科教学纲要都将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素养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现实要求。特别是在新课改标准实施后更为显著。而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道,也就是授人以渔、授之渔网。因此,教师应认真研析并掌握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内涵,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要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于策略实施进程之中,既为小学生搭建实践锻炼的广阔舞台,又为小学生提供有的放矢的方法点拨,实现小学生在有效教学策略过程中学习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如在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设计如下过程:学生试算782023;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师巡视,及时发现做题时出现的问题。师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写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师对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获取了探知实践的时机,同时,通过分析、思考,得到了探究实践的精髓,达到了能力培养和策略运用的互融并进,一举两得。

三、结合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策略实施要体现重点性

每一节课教学内容,都有一个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进行深刻掌握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每一节课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认真研析教材重点的深刻内涵以及小学生学习难点的内在根源,并针对性、重点性地设计和开展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和掌握教学重点以及学习难点,为小学生更加灵活、高效运用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知识素养。如在求近似数,四舍五入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以及学习目标要求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在巩固练习环节,采用问题性教学策略、合作性教学策略以及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师的多样性教学活动中,实现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展示教学策略运用的重点性。

四、总结

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对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起到促进功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实施要贴近学生主体、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开展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教学策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