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收藏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201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期中质检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考试卷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测试题(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卷
201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训练
2014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周末练习题
201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
2014年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2014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2014年六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训练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带答案)
2014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复习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测试题(有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质检试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方程专项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月份月考试卷
2014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竞赛题
2014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2014年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2014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初步知识训练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六年级下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月考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