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收藏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 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近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做到收中 有放,放中有收。
二、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 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 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 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习题设计。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最小公倍数》教案
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作业纸
沪教版二上《加与减》练习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练习题
北京版五年级上《方程》教案
沪教版一上《秋游》练习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2,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二年级上北师大版练习题
苏教版四下《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题
新课标五上《观察物体》练习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最大公因数》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三下《测量》练习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应用题专题练习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世界》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汇总~
趣味数学故事 二战中的数学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教案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练习题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练习题
北师大版练习题3
西师大版六上《分数混合运算》练习题
精选小升初数学复合应用题的答题思路与技巧
新课标五年级上《观察物体》练习题
三年级上数学试题复习测试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
北师大版练习题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