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收藏
一、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
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在里面加水,比较他们体积的关系,自然的推导出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质疑及时,细致点拨。
当推导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圆柱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非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加水演示,将刚才得出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加以补充,让学生明白只要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才能满足那样的关系。
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史老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
四、注重注重细节和学生习惯的培养。
由于容器本身和操作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试验后教师及时作出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练习中,由于题目的单位经常会有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单位,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题型设计多样且有梯度性。
设计的题目形式多样,有填空题、判断题、问题解决题难度也是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建议:
1.在进行计算时,应先让学生写出算式,再代入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更能理解和记忆公式。特别是知道了圆锥体积,求圆锥底面半径或是求高时,更利于学生去求解。
2.在推导出V锥=1/3V柱=1/3Sh=1/3r2后,应该把直径的也补充上,便于学生系统性记忆。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苏教版)
新思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检测题
11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下沙学校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5
六年级数学上册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数学十一册期末试卷
数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卷
13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
下沙学校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3
六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3)
12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卷(西师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基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022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题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训练试题
13年下沙学校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1
12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苏教版)
13六年级上册数学期终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12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六年级(上)数学期终考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填空
数学第十一册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数学上册期末综合检测题三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