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记:听周老师《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反思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研课记:听周老师《乘数...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研课记:听...

研课记:听周老师《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反思

2016-01-12 收藏

周四上午午第二节,教学管理组数学主持人张丽萍老师、以及全体数学组老师走进了四(4)班教室,上课的是周提伟老师。周老师上学期曾经在春润堂执教过数学课,其缜密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因为是紧接着上面一课时的练习课,周老师没有布置预习,甚至她还强调学生把课本倒扣在课桌上。我拿过临近一个学生的课本,询问他上节课学到了哪里。他翻开书指了指第五页,我利用课前的一点时间把学生前面新学习的内容看了一遍。

这节课主要练习内容是书上的第六页:

上课了,周老师提醒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这是一道口算题,是练习题中的第七题,周老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没有障碍。

第二道题是教材中的第六题:算一算,比一比。

这里学生主要是说说算理过程,几个学生发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在乘法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这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老师请学生一齐说一遍。

后面的习题是对这个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不计算,直接口答:

20×32=640

200×32=

20×320=

40×25=1200

48×50=

请学生重点说说算理,即为什么这么算。又练习了几个类似习题后,出示一个新的算式:

A×4=150

A×8=

由具体的式子进行了抽象概括。

在课后的评议中,大家认为周老师对此一知识点的深化和巩固都是有必要的,只是时间安排上可以进一步缩减。

接着,屏幕出示第八题:

周老师安排每小组做两题,各组请了两名代表板演。点评过程中,周老师特意启发像这样的乘法,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区别是乘法中间有0和末尾有0,这两种计算结果是不一样的。

后面一个题是课本上的第九题:

学生口头进行了列式,没有任何障碍。

课堂还有近二十分钟,周老师主要安排了这些环节和活动:

习题一:在方框里填上数字,使等式成立。

□□×□□=1600

学生最多的在练习本上列出了四道:

20×80=1600 40×40=1600

32×50=1600 25×64=1600

□□×××□□=2400

这个算式最多可以列多少道?——主要还是指名回答。

在议课中,大家建议,为了增加反馈信息的最大面和真实情况,可以安排其它反馈形式。

习题二:是一个填充题,主要训练学生判断不同算式中末尾0的个数到底有几个。习题中最后一个小题,有点难度:

□0×25的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最多有( )0。

有一个经常发言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议课中,大家对于提问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怎样避免优生独占课堂?

怎样的问题分别适合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

不举手的学生怎么应对?

除了举手以便得到准确的反馈,还有哪些有效的反馈手段?

课堂最后七分钟,学生进行了课堂练习。

在最后,周老师安排了一道奥数题(动脑题)作为家庭作业。

下课后,大家马上集中进行了议课。

形成的共识如下:

在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议课唯一恒定指标的前提下,转变备课关注点,由关注教学设计转变到关注个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量、关注教学目标的最大程度达成需要践行在每一节课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乃至试卷讲评课。

另外提出了一些问题,留待以后继续研究:

计算课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计算课和新授课最显著的区别除了训练知识使之深化外,还有什么另外的特点?

怎样的活动能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动口,并使结果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