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
收藏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23、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34、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45、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5
高中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试题练习
【摘要】高中生各科考试,各位考生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自己调整到最佳作战状态。在这里查字典数学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高中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试题练习,希望能够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1.函数f(x)=log5(x-1)的零点是()
A.0 B.1
C.2 D.3
解析:选C.log5(x-1)=0,解得x=2,
函数f(x)=log5(x-1)的零点是x=2,故选C.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方程ex-x-2=0必有一个根在区间()
x -1 0 1 2 3
ex 0.37 1 2.78 7.39 20.09
x+2 1 2 3 4 5
A.(-1,0) B.(0,1)
C.(1,2) D.(2,3)
解析:选C.设f(x)=ex-x-2,∵f(1)=2.78-3=-0.220,f(2)=7.39-4=3.390.f(1)f(2)0,由根的存在性定理知,方程ex-x-2=0必有一个根在区间(1,2).故选C.
3.(2010年高考福建卷)函数f(x)=x2+2x-3,x0-2+lnx,x0的零点个数为()
A.0 B.1
C.2 D.3
解析:选C.当x0时,由f(x)=x2+2x-3=0,得x1=1(舍去),x2=-3;当x0时,由f(x)=-2+lnx=0,得x=e2,所以函数f(x)的零点个数为2,故选C.
4.已知函数f(x)=x2-1,则函数f(x-1)的零点是________.
解析:由f(x)=x2-1,得y=f(x-1)=(x-1)2-1=x2-2x,由x2-2x=0.解得x1=0,x2=2,因此,函数f(x-1)的零点是0和2.
答案:0和2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23、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34、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45、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5
1.若函数f(x)=ax+b只有一个零点2,那么函数g(x)=bx2-ax的零点是()
A.0,2 B.0,-12
C.0,12 D.2,12
解析:选B.由题意知2a+b=0,
b=-2a,g(x)=-2ax2-ax=-ax(2x+1),
使g(x)=0,则x=0或-12.
2.若函数f(x)=x2+2x+a没有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a1 B.a1
C.a1 D.a1
解析:选B.由题意知,=4-4a0,a1.
3.函数f(x)=lnx-2x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是()
A.(1,2) B.(2,3)
C.(3,4) D.(e,3)
解析:选B.∵f(2)=ln2-10,f(3)=ln3-230,
f(2)f(3)0,f(x)在(2,3)内有零点.
4.下列函数不存在零点的是()
A.y=x-1x B.y=2x2-x-1
C.y=x+1 x0x-1 x0 D.y=x+1 x0x-1 x0
解析:选D.令y=0,得A和C中函数的零点均为1,-1;B中函数的零点为-12,1;只有D中函数无零点.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23、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34、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45、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5
5.函数y=loga(x+1)+x2-2(0
A.0 B.1
C.2 D.无法确定
解析:选C.令loga(x+1)+x2-2=0,方程解的个数即为所求函数零点的个数.即考查图象y1=loga(x+1)与y2=-x2+2的交点个数.
6.设函数y=x3与y=(12)x-2的图象的交点为(x0,y0),则x0所在的区间是()
A.(0,1) B.(1,2)
C.(2,3) D.(3,4)
解析:选B.设f(x)=x3-(12)x-2,
则f(0)=0-(12)-2f(1)=1-(12)-1f(2)=23-(12)00.函数f(x)的零点在(1,2)上.
7.函数f(x)=ax2+2ax+c(a0)的一个零点为1,则它的另一个零点为________.
解析:设方程f(x)=0的另一根为x,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x=-2aa=-2,
故x=-3,即另一个零点为-3.
答案:-3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23、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34、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45、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5
8.若函数f(x)=3ax-2a+1在区间[-1,1]上存在一个零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因为函数f(x)=3ax-2a+1在区间[-1,1]上存在一个零点,所以有f(-1)f(1)0,即(-5a+1)(a+1)0,(5a-1)(a+1)0,
所以5a-10或5a-10,a+10,解得a15或a-1.
答案:a15或a-1.
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①对于函数f(x)=x2+mx+n,若f(a)0,f(b)0,则函数f(x)在区间(a,b)内一定没有零点.
②函数f(x)=2x-x2有两个零点.
③若奇函数、偶函数有零点,其和为0.
④当a=1时,函数f(x)=|x2-2x|-a有三个零点.
解析:①错,如图.
②错,应有三个零点.
③对,奇、偶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其和为0.
④设u(x)=|x2-2x|=|(x-1)2-1|,如图向下平移1个单位,顶点与x轴相切,图象与x轴有三个交点.a=1.
答案:③④
10.若方程x2-2ax+a=0在(0,1)恰有一个解,求a的取值范围.
解:设f(x)=x2-2ax+a.
由题意知:f(0)f(1)0,
即a(1-a)0,根据两数之积小于0,那么必然一正一负.故分为两种情况.
a0,1-a0,或a0,1-a0,
a0或a1.
11.判断方程log2x+x2=0在区间[12,1]内有没有实数根?为什么?
解:设f(x)=log2x+x2,
∵f(12)=log212+(12)2=-1+14=-340,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23、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34、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45、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5
f(1)=log21+1=10,f(12)f(1)0,函数f(x)=log2x+x2的图象在区间[12,1]上是连续的,因此,f(x)在区间[12,1]内有零点,即方程log2x+x2=0在区间[12,1]内有实根.
12.已知关于x的方程ax2-2(a+1)x+a-1=0,探究a为何值时,
(1)方程有一正一负两根;
(2)方程的两根都大于1;
(3)方程的一根大于1,一根小于1.
解:(1)因为方程有一正一负两根,
所以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1a=12a+40,
解得0
(2)法一:当方程两根都大于1时,函数y=ax2-2(a+1)x+a-1的大致图象如图(1)(2)所示,新课标第一网
所以必须满足a0a+1a1f10,或a0a+1a1f10,不等式组无解.
所以不存在实数a,使方程的两根都大于1.
法二: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由方程的两根都大于1,得x1-10,x2-10,
即x1-1x2-10x1-1+x2-10
x1x2-x1+x2+10x1+x22.
所以a-1a-2a+1a+102a+1aa0,不等式组无解.
即不论a为何值,方程的两根不可能都大于1.
(3)因为方程有一根大于1,一根小于1,函数y=ax2-2(a+1)x+a-1的大致图象如图(3)(4)所示,
所以必须满足a0f10或a0f10,解得a0.
即当a0时,方程的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
查字典数学网高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中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试题练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计算专项训练
考前必备:初二上册数学期中考角平分线的性质要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试题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后练习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练习题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浅见
浅议探究性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案例分析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试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正数和负数复习要点必考
2016年秋季四年级上学期数学同步练习题:《加法运算律》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高一期中数学平面向量必考知识点2016
小学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探讨
最常考的九年级数学期中考二次函数知识点
初二上册数学期中考勾股定理的应用复习要点必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周末练习题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二数学期中考轴对称知识要点北师大版
数学初三期中考一元二次方程必考点总结
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试题
2016中考数学复习:不等式组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作轴对称图形知识必备
高一数学期中必考知识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期中考要点整理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分析
冀教版四年级上学期数学课后训练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