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低年级数学期末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低年级数学期末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

2015-12-28 收藏

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标准》,分析和认识数学课程评价的现状,理解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研究适应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方法,是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也是中小学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对评价的认识

开学初,我们二年级组教师交流了对评价的认识:多年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评价手段。已经不能客观、全面、多元性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改变这个局面,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很多,最大一个挑战是教师自己的评价理念转变。

传统的考试在学期期末通过一纸试卷来评判学生的学科成绩,一次考试很难反映学生全面的学习状况,有时我们也会说某某同学平时表现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可惜本次没考好,他可能要要面对家长的责怪,也可能就因为他这次不理想的成绩,会影响他整个暑假的心情。有时我们也会说某某平常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听讲也不认真,学习习惯不好,但由于有点小聪明,本次考试成绩还不错。难道我们能说这次考好的孩子就比那个发挥失常的孩子优秀吗?

单一的考试形式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其独特性,如个人兴趣、个人发现以及个人在学习中的体会……而这些,考试都无法替我们记录。评价结果越是多维度,越是个性化,反映出的学生的学习就越全面和具体。

二 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本学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数学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实践,全面评价学习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地积极地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 感的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 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三 评价方法多元化

以学段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目标为标准。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在活动中恰当的评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程度,淡化检测的甄别、选拔、排名的功能,把检测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评价方法主要有:

1即时评价:课堂关注,课后作业相结合。

2多元评价:自主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

3辅助评价:进步表扬信,最佳合作小组,解决问题小达人,计算大王,实践操作优秀小组

评价形式:

(1)卷面测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

(2) 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 亲子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方式。

(3) 采用“采用满意得分制”,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 机会,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允许二次评价。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到期末测试冲关的活动,和教师一样,作为评委,对学生进行打分。全面参与到期末的评价工作中去。了解期末评价的操作,以及平时教师为学生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5)在呈现评估结果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主要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不根据分数排名次。

呈现方式:各种测试卷和学习质量检测表等。

操作方式:

为了便于教师实际操作,把等级评定与百分制评分有机结合,对课堂教学采取等级评定法,把每项目标都分为“A、B、C、D”四个等级。为方便操作与划分,管理,教师对各项指标的每个等级,量化为分数。以例教师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客观的划分,输入计算机量化管理。而对对学生与家长呈现等级,不根据分数排名次,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四 评价时机全程化

评价时机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及课前课后的学习状态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的高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对待数学学习中呈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即学生的参与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

过去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研讨评价的途径时,我们采用了

① 作业分析。从学生课内外作业中考查学生三方面目标达成情况。

② 课情分析。即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分析。这个分析主要采用星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采用奖励各种星制小图标等形式进行评价。在综合性评价中,我们采用了阶梯式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由教师从学生的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大胆创新、善于合作、工整书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课堂学习状态,我们制作了学生课堂情况统计表,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听讲与发言的状态,在班上每周进总结评比,让孩子能及时受到表扬和鼓励,或是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授课教师的表扬、肯定,作业完成的认真工整时,能得到印章奖励。每单元结束时,再统计相应的印章数量,结合本学期的人民币的兑换和100以内的加减计算等内容,采用了印章换人民币的活动,一个印章记一元,每个单元结束时,都可以到老师那兑换同等数学的人民币。由学生自己按单元日期统计出每个学生获得的各种印章的数目,在班内进行总结。通过这个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评价内容多元化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主要根据每个学期的学科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但不排除检查、甄别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制定试卷(主要是单元检测与期终检测)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检测;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考察,实行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科学地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情况。

▲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每学期除了举行期中、期末等综合测试以外,平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教学实际需要,针对各种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项测试。单项测试由执教教师合理调配、科学设置,使学生乐于参加,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个别测试与集体测试相结合:对于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个别测试,个别测试的目的是对学困生进行测试前的辅导,再参加集体测试。同一班级的学生参加测试的次数和要求不一样。

▲书面测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知识应用,强调动手操作。这一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在考试形式上,应根据学科内容,合理安排操作测试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行进性与终结性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对已考察或检测过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单元检测、期终检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日常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共同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全面综合评价。

收获与体会:

经过全体教师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们的实践研究有了很多体会和收获。

1.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思维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

3.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宽松氛围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6.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质的发展。

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老师给予学生中肯的、合理的、激励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乐学的动力。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学生互学互动的手段。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学质量获得质的飞跃。

7.教师在实验研究中的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通过课题研究体验,教师逐渐意识到激励发展性、过程性教育评价的重要,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同时,能逐步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观念,能把重视教学过程和重视教学结果逐步统一起来,认识到只有保持过程和结果的平衡,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