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13数学中考复习的四个能力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2013数学中考复...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浅谈201...

浅谈2013数学中考复习的四个能力

2013-03-12 收藏

初中数学共分二十九章,这么多内容分散在三年六册书中,时间一长,同学们难免对有些知识点的印象已经淡薄,所以搞好中考数学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学生对数学感悟的一次升华,要求学生端正态度,作为教师也要注意复习方法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最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后,新课标精神是中考复习的“指挥棒”,同时也是对全体师生的一个挑战。因此,我浅谈一下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培养和引导学生。

一、处理好新课标与“双基”培养的关系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创造力等;在学习内容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更突出知识的螺旋式递进,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对论证能力与运算能力要求降低,比如根与系数的关系变为选学知识,复杂的二次根式运算结果不要求进行分母有理化等等。这些知识的淡化致使一部分运算能力差的学生变得更懒于动手计算,甚至最基本的方法都不能掌握,经常出错。另外必要的解题步骤和书写也欠规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复习来解决。复习时要处理好新课标与“双基”的关系,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互动,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体会知识点,并让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点、定理、公式,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揣摩命题人所要考查我们的哪一些数学方法和技巧,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知识点编题。在总结知识系统时多让学生总结联想,如复习二次函数时,学生可想到其解析式、图象、性质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等。

二、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大多数内容的学习都是从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的,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论证——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一系列活动中亲身体验并获取知识和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既会独立探究、发现,又能独立归纳、总结,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学会了学习。在复习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帮助学生概括和提炼解题方法和技巧,形成迅速调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灵感。特别是在复习函数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力争做到“一题多解”,从多种解法里又能探索一种最简捷的方法。另外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争能用同样的知识点和解题手法、技巧灵活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到“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掌握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经历探索、思考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特别是中考试卷中的压轴题,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挑战。这类题目一般信息量较大,相关知识也较多,一道题往往跨越好几大章节的知识,学生完成起来困难较大。在复习中,应多训练学生的读题、分析题目的能力,搜集题目中的信息,把一些模糊的信息明了化,然后把题目分层降低难度,从而求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全国中考试卷中新颖又精彩的压轴题,经常拿来和同伴分享,那么对于彼此都是一种无形的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育核心可概括为“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应用才是数学教学高层次的追求,解题方法是知识结构的骨架与肌肉,而“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换元”、“函数思想”、“面积思想”、“消元降次”等数学思想更是知识结构的活力与灵魂。中考试题在命题设计上,不乏数学思想的渗透与体现。例如河南省几乎每年的压轴题中都要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结果往往会有多种情况。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分析、猜想、探讨,使学生在系统的、高效的复习中提高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方面获得相应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