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收藏
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除了老师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和家庭成因外。主要有三点: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其它同学和少部分老师的影响。如只要一个队伍里有一个学生做操不认真,慢慢的旁边的同学就会蔓延。老师经常在学校穿拖鞋。老师经常打第二次铃声才到教室门口。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吸烟,喝酒是不良习惯。可自己下课后在学生面前老是叼着根烟,经常把喝醉的丑态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等等。
读书时期学生的模仿力极强,老师和同学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学生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老师在谈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他上课的时候学生老是要等打了第二次铃声后才进教室,打了预备铃后有的同学匆匆的去上厕所、洗手、喝水。他说,不良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学生的情况不能说与我无关,他习惯了打了第二次铃声到教室门口,到了教室就上课,学生知道我这个时候到,充分利用预备铃声到第二次铃声这5分钟时间,来做课间10分钟要做的事情。老师打第二次铃声才到教室,导致学生也养成了打第二次铃声进教室的不良习惯。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有个优秀的班主任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老是打了预备铃后还喜欢在走廊上逗留一下才进教室。
学生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班主任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老师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坐不端正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在老师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学生第一次做了错事,老师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老师对学生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学生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老师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学校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学生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学校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不良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学校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老师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小学数学十一册期末试卷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09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学年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四)
10年小学第十一册数学期末试卷
12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苏教版)
12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
12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卷(西师版)
11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人教版新课标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检测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1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数学第十一册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数学上册期末综合检测题三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4
12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数学期末考试卷(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素质测试卷
(冀教版)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反馈试卷023
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试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基础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题
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试题(新人教)
小学应用题三年级奥数练习及答案提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