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策略——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策略...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合...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策略——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教学案例

2015-12-10 收藏

国标本小学数学第5册第40--41页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策略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教学案例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合作是进行探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合作探究如果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看看同一教学内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断。

案例A:

师:请仔细观察农村新貌图,说说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的回答内容是把图上给出的所有文字说明读了一遍。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小组合作进行讨论。

由于整个场景图分为好几块,学生的合作学习显得有点帐二和尚莫不着头脑,东拉一句,西扯一点,有的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结果时间花了很多,却只提了几个问题就草草结束了。

案例B:

课前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农村的过去情况,并请学生谈谈现在农村的情况,接着开始了这一课的学习。

师:在新农村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

生2:农村开起了玩具厂;

生3:宽阔的道路两旁装上了路灯;

生4:还有果园里果子都成熟了。

师:请你当回小导游,选择你喜欢的场景向小组成员介绍,其他成员仔细倾听,相互补充。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最佳小导游角逐。

学生们进行着有条理的交流,同时对于图上的信息有了一个比较细致的理解。

师:你能根据每个场景给出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记录在讲义纸上。比一比15分钟内哪组提的问题最多?

楼房: 玩具厂:

路灯: 果园:

15分钟过后教师简单的统计了各组的情况。

师:现在请各小组在你们的问题后面注上你们认为的标准答案,呆会要考考其他小组成员。

之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你问我答难不倒的挑战赛,学生们把刚才的探究成果主动而又自豪的展示了出来。

关于楼房的问题:

生1:每排有几幢楼?

生2:每排住几户?

生3:每排住几人?

生4:我们村一共有几人?

关于果园:

生1:苹果树有几棵?

生2:一共有几棵果树?

生3:梨树再种几棵和苹果树一样多?

生4: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

生5:苹果树比梨树多几棵?

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整堂课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实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看到,在两个案例中皆运用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反思一: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探究目的,有序的进行探究。

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这种模式,而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案例A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的题目太大,目的不明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合作仅仅是讨论讨论走过场;探究只是课堂上几个思维活跃的同学的表演。如此这般的合作学习的结果导致课堂无法控制,学生表面兴趣很浓,其实际都在聊着家常,一堂课的收获及其微小,该解决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白白浪费了时间。从案例B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堂课分成了3次合作,第一次的目的让学生对整个情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采用互相介绍的方式。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教师威严的笼罩,又给学生人人参与的机会,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比一问一答效果好;第二次的合作要求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场景的信息进行提问,学生一旦目的明确,参与意识就比较高,人人都能提问,人人都有提问的机会。第三次合作是对第二次的问题的解答,对于简单问题自己解答,对于复杂问题相互商量解决,很好的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这样的三次合作探究,层次分明,环环紧扣,使学生学得自然、轻松、有趣,学得扎实。

反思二: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主动性。

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案例B教师并不是直截了当的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环节:当当小导游;15分钟的限时提问;你的标准答案。这些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激励意识,中年级学生比赛获胜的意识又很强,很自然的产生了合作的欲望,为小组争光的责任感,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三个活动中得到了激发,合作的能力又在这三个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