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原则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原则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原则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原则

2015-12-09 收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问题教学因此应运而生,且逐步形成了“创设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循环往复的教学模式。于是几乎所有教师创设了问题,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些都无可厚非。关键是教师创设的问题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不求实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问题教学需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贴切学生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要,选取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生动有趣的、喜闻乐见的素材,从而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产生乐学的态度。

二、主体性原则

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态度亲切自然,具有亲和力,而且要尽量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扩展的空间。教师不能设计许多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发问,变“满堂讲”为“满堂问”,不要形成“教师问得辛苦,学生答得厌倦,表面问题解决,实际效果不佳”的局面。教师更不能设计那种形同废话,表面热闹,实则浪费时间的问题,比如“好不好”“对不对”之类。

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含错解误解的问题,鼓励学生“班门弄斧”,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发难,将学生的真实想法展现出来,从而暴露学习中的误区。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

三、学科性原则

数学课堂是以问题为纽带为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但最终结果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学到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数学能力。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数学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问题的创设一定要具有数学的学科性。现在有些教师在“理科文教”、“德育渗透”等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创设的问题却没有多少数学知识含量,也缺乏智力和数学素养的价位,学生被大量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没有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上。有些教师甚至把数学课上得象语文课,美术课或者历史课,说教课等等。数学课就要上出数学味来,体现出数学的本源性。

四、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开放题是达此目的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从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也为数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开放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观察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数学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的过程,包括尝试、操作、想象、归纳、抽象、概括等。学生正是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创造。由此可见,数学问题的创设需要注重它的开放性。

以上四条原则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矛盾的,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在结合教材、考虑实际的基础上,遵循这些原则,创设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具体问题,使课堂变得生动、丰满,使效果切实可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