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论课堂教学...

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2015-12-09 收藏

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随炀帝对他的大臣杨素夸耀自己说,朕的文才也是满朝第一。于是,隋王朝在文学史上是一张白纸。陈子昂登幽州台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针对这种文学断层而言。皇帝爱文学,对文学而言,可能是幸事,但也可能是大不幸事”。读到这,不由得将随炀帝与文人的关系,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将文学与学科学习类比起来。于是不难得出同样结论:教师擅长学科知识,对学生而言可能是幸事,但也可能是极其不幸福之事。因此,教师掌握的学科知识,并不必然成就一位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去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演员的荣耀,这是他的学生最大的荣幸;如果这位教师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去证明自己的学科价值,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演员的智慧,而不是教育者的荣耀,这是他的学生最大的不幸。

一.学科教师往往比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对学科教师而言,要么从相应学科的大学院系毕业,要么个人对所教学科有精到的见解,之所以在学校承担这门课程,也正是有此学科资本。可是,教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对教师本人来说,自然知识越多越好;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这多出来的学科知识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还很难给出定论。

在某省级重点高中听一位数学教师的课,这位数学教师出身名门(某重点大学数学系毕业),讲解起数学题目来是滔滔不绝。在短短二十分钟之,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讲完之后很谦和地问学生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但仍然俺盖不了对自己解题能力的“自负”。当我悄悄地问同学是否听懂时,同学说:“每种方法我都听懂了三分之一”。我想,如果让这位同学在考场遇上了这道题,他肯定无法像他老师这样自信。记得我在一次考试结束之后,就曾受到一位教师的责备,说他至少在上课时用三种方法解答这道题,为什么就一种也没有掌握。原来我也只是掌握每种方法的三分之一,但这并不足以让我得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我有一位高中化学老师,他只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生,高中是否毕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位老师对学科知识对自己的教学信心挺足,但对于学科知识的信心并不是很强。每次上课讲完书上的例题和解题方法,就问我们自己是否还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最先我们还以为他在卖“关子”,可慢慢就发现他还真是“黔驴技穷”。于是,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比老师更有学问,当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聪明,就通过各种途径来探寻解题方法。尽管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三种以上的解题的方法,但我们却真正地掌握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如果我们真的很笨,但至少我们掌握了教师在课堂讲解的那种“最笨的”方法。正是这位看起来最笨的教师,在学科知识最没有炫耀资本的教师,却让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化学,让我们学会去思考化学,自然应付化学考试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二. 课堂就是一个人生的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如果教师做了这个舞台上的主人公,那么学生就必须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如果学生做这个舞台上的主人公,那么教师就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如果以学科知识的多与少来论英雄,那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应该做主人公?

教学应该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 “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认为教学偏“教”而轻“学”,那么教师自然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如果认为教学偏“学”而轻“教”,那么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公,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已,教师的价值并不在于自我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自己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可后者,即教学偏“学”而轻“教”,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至少高考与中考的考场总是学生面临的。但在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自觉地按照前者行事,即教学偏“教”而轻“学”;道理很简单,如果将教学定位为偏“教”而轻“学”,那么教学工作表现更富有价值,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更容易体现个人价值。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个人才华时,无疑这时的教师是幸福的;问题在于教师是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是一位教育者的幸福还是一位演员的幸福?

演员的幸福于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成龙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演技是我们学不会的,周杰伦的成功在于他的唱功是我们练不到的。教育者的幸福在于自己能够教会别人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并在于他拥有高于他人的语文水平,而是他拥有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甚至有让学生超过自己语文水平的能力。教师要追求演员的幸福容易的,因为教师天然地拥有几十甚至上百个观众;但演员的幸福并不能取代教育者的幸福,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演员的时候,教师离学生就越来越远了,学生的学生离教师的教学也就越来越远了。正如当随炀帝说自己也是一流的文人时,不但它离文人越来越远了,就连他统治的整个时代也离文人越来远了。

三.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了。如果我们只是论述课堂这个舞台,那教师的“退”就成为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了学生前“进”的空间;如果教师利用自己学科知识优势而占据这个空间,那学生永远都只能仰视自己的教师,将自己教师当作一名自己无法达到演员,从而让自己在学习条路上不思“进”取。这听起来只是讲些日常的道理,可在课堂教学却表现得实实在在。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备课内容讲完时,当教师在课堂总是急于将自己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时,教师成为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下课铃响时,这堂课也就“曲终人散” 了,留给教师的是“一地掌声”,留给学生的是“为教师拍了一地掌声”。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是教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

虽然我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退”出来,但并不等同于我认为教师应该课堂教学表现得“无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之道”,前提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在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 “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缺位”与“越位”,不但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专业价值,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塑造。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位”时,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在应该“进位”的地方表现为“缺位”,比如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演,就会缺少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参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位”时,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在应该“退位”的地方表现为“越位”,比如当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规范不到位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格外的调皮。

教师的定位是什么呢?用我们的习语来讲: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按照传统的理解,认为这句话是让教师对学生要无私的奉献,甚至不惜的亲情与生命,所以教师要视学生为子女。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让教师简单地燃烧自己,而是要让教师在如何成为一支“有质量的”蜡烛上“进位”,但在与学生的争光夺彩上“退位”。在每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中,我们既会碰上教师的优秀,也会碰上优秀的教师,前者往往用他的优秀来换取自己成就感,但却让我们远离了学习;后者却用他的优秀换取我们的成就感,让我们离学习越来越近。所以碰上教师的优秀,或许就是我们最大的不幸;碰优秀的教师,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