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热闹之后的冷静反思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课程改革热闹之后的冷...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热闹之后的冷静反思

2015-12-09 收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然而,热闹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看看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一堂课之中,不一定要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更适合于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有些内容也许更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达成。一堂课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感类知识,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学生的课堂参与重在思维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许多做法,尤其是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都动了不少脑筋,确实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得冷静想想,能每节课都这样活动吗?活动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吗?每个教学情景都需要追求“真实化”吗?这些活动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吗?中学课程也“儿童化”是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它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注意力参与。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教师应该想尽办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有些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封闭式”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哪来的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儿童化”倾向非常明显,根本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和穿透力。第三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节历史与社会课上,教师让学生表演“焚书坑儒”,表演者在笑,观看的学生更是笑得“人仰马翻”。如果说探究指向问题的解决,体验则指向学生心灵的感悟,不能为追求学习气氛的活跃而放弃“灵魂”啊。

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多媒体的使用。目前,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地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请记住,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