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04 收藏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行为之一,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课堂讨论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拟定讨论内容,师生一起探讨,切磋琢磨,集思广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努力改变以讲解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

一、选择讨论内容

1.内容选择有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机。因此,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组织学生研讨:比和分数、除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基本性质,比有没有相类似的性质呢?围绕这一有价值的主题,列举了许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三维目标的大丰收。

2.内容选择易开展

为了使课堂讨论能够顺利展开,我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师生列举了大量例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能被2 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不但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还发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在讨论发言时,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给予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给予表扬并中肯地提出建议,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讨论中。议题从易的方面开展,以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把握好议题难易的度,提出问题的难易度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作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预定目标。

二、把握讨论时机

1、想法困惑时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时,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这时候恰如其分 地组织讨论,效果非常好。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应用题时,我为了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能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出了如下两道判断题:甲数比乙数多10,乙数比甲数少10。甲数比乙数多10%,乙数比甲数少10%有部分学生认为第二句是错误的,也有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确定。这时,我要求全班学生从数量关系和百分数的含义去讨论。自然而然,讨论后学生明白了为什么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认知冲突时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我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例如,教学化简比时,一位爱好体育的学生提出:既然可以把比化简,为什么球赛的比分,不把21比15化简成7比5这样的比呢?这就是学生的认知冲突时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提问。通过讨论得出,数学概念的比和球赛比分的比在于:①意义不同。数学概念的比是表示两种量相除,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球赛比分的比是表示两种量的简单比较,两个量是相差关系。②结构不同。数学概念的比既可以由两个同类量组成,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也可以由两个不同类量组成,如,路程:时间。球赛比分的比只能有两个同类量,即比赛双方的成绩组成。③ 性质不同。数学概念的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如,21:15=7:5,同时,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3:0无意义。而球赛比分的比可以根据比赛的过程进行简单的累加,但前项和后项都不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比分为21:15,不同于42:30或7:5,另外比的后项可以为0,如,我们可以说中国女排队员以3:0的成绩击败对手。

3、问题疑难时

当学生产生疑难处时,教学难点是纵横交错的关节点。学生年龄小,对有些抽象的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讨论的教法,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教学中的新知,常是旧知的延伸或几块旧知的结合。这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教学的关键。在这些关键处,组织小组讨论,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使一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如:分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素材,引导学生操作,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做,学生在操作过程,倾听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感悟到分数的意义,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4、见解不同时

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时思维真是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学、探索交流后,其中有一位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是这样理解的,把一个长方体摆在面前,水平左右方向的那条棱是长,水平前后方向的那条棱是宽,竖的那条棱就是高。马上就有学生质疑:照这样说法,如果将长方体斜着放置,那又该怎么确定长、宽、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讨论了:支持前者的认为宽、高与长方体的放置方法及棱的方向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宽、高。两相对比,学生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数学知识的实质。

5、解题出错时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而错误正是学生走向更深理解水平的中间环节。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加以讨论评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361-197反馈时,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①361-197=361-200+3=164;②361-197=361-200-3=158.接着我将这两种方法都展示在大屏幕上,最后请学生讨论评议。在讨论评议中,学生领悟了正确的思考方法。这样做,充分利用了错误资源,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