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收藏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在数学中尝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 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学数学第一册8和9的认识教案设计
1.6.2 6和7的加减法|人教课标版
1.4.1 认识立体图形|人教课标版
1.6.4 8和9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
1.1.1 数一数|人教课标版
1.7.1 11
1.6.6 8、9的加减法
1.6.11 连加|人教课标
1.2.2 《比长短》教案|人教课标版
比大小|人教课标版
1.3.1 1~5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1.6.17 数学乐园
1.3.4 5以内数的组成|人教课标版
1.6.8 10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1.6.12 连加、连减|人教课标
1.9.1 9加几|人教课标版
1.9.3 用数学|人教课标
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1.9.5 我们的校园|人教课标
1.9.1 9加几|人教课标
1.6.6 8和9的加减法
1.7.1 11~20各数的认识|人教课标
1.8.3 认识钟表|人教课标版
1.1.1 《数一数》教学案例与反思|人教课标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教案|人教课标版
1.4.2 认识平面图形|人教课标版
1.9.4 5、4、3、2加几|人教课标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