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学生...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教师应如何...

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5-12-04 收藏

何谓以学生为主体呢?即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角色,不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这就要求老师合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主体服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教改过程中,教师应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导入阶段:创意的巧用,诱发参与。

例如:在讲解商不变的性质这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阶段: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四则运算,以往我们只注意以怎样算,得多少,很少注意这些计算当中有什么规律没有,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知识。

比如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猴给一只小猴分桃,老猴给小猴8个桃,要求它平均4天吃完。小猴觉得每天吃得太少,要求增加极少数。老猴说那我给你16个桃,但必须平均8天吃完。小猴学得每天吃的还是不够舒服,再次要求增加桃数。可老猴给它24个桃,但要求它平均12天吃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虽然给小猴的桃数不断增加,吃的天数也不断增加,但有一个条件没有变,你们知道吗?(小猴每天吃桃的个数没有变)这就涉及到我们数学知道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规律。

通过这样的铺垫,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今天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激发了一种探索和未知的欲望,为新的授课开了一个好头,新授的知识便娓娓引出。

再如,教师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重点抓住学生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与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衔接点,生长点设计铺垫: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求两个数一共有多少,这两个数之间是什么关系?2、王平比丽华多跑了多少米?求两个数之比多少,这两个数之间是什么关系?3、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多少倍?求谁是谁的几倍,这两个数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通过理顺学生的思维,然后导出:在做应用题过程中,我们中要理解了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做起题来就顺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引出新授知识。这样的设计,既简洁又明了地诱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示范讲解,启发引导与情感、语言激励,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探讨研究,提示规律(公式)、运用规律。同时,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习得能力的过程。

这一教学思想,在第二阶段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究阶段,合作探讨、提示方法。

这一阶段要求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认识水平、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性地采用自觉、讨论、操作、汇报、归纳等教学手段,进行合作探讨,提示规律和解决方法。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和掌握解决方法的过程。

以教学:除法的运算性质为例。

第一步先对学生进行低一层次的计算活动的训练。出示两组有内在联系的口算题:

24(3X4) 2434

48(2X4) 4824

100(2X5) 10025

要求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通过口算发现新的知识。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提出问题:这两组口算中蕴藏了什么规律?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识能力各异。有的已经胸有成竹,能够讲得头头是道,有的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有的模模糊糊,不知所以然。这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说出各自的见解或疑惑,得到相互的启发,发挥了互补作用,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产生效应,起到了共同加深认识的效果。

讨论后进行汇报。可能有小组会说:我们发现左右两道算式数据都是一样的,左边的算式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右边的则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有小组可能会说:我们发现每组算式运算的数据相同,复数也相同,说明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但是运算符号不一样。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及时给予简要的评价,对有创见的发言,倍加鼓励。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引向了**。

第三步抽象、概括出除法的运算性质。老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极时点拔引导,学生水到渠成说出,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这时教师把两个数据的位置变换后,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我操作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很快能说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是成产的。

第四步检验和应用,就是把这个环节放手交给学生,给他们以高谈阔论,自己动手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规律的正确性。然后让他们自学课本,从中去领悟利用除法的运算性质可以使用些计算简便。这时,作为学习小学教育的我们,加深练习,主要以易于开动学生思维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为主,使学生更深一步地掌握这些规律,同时在同学们之间建立了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五步归结小结,这一过程,基本由学生完成,教师以评价为主。同学样根据教师的板书,逐个提出问题,另一部分同学来解答。一问一答的形式,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阶段,也就是实践体验,建构引伸。

这一阶段,主要是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以进一步掀起学习的**;二是组织游戏性的练习,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组织发散性的练习,以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便可以出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了2厘米,所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吗?这一疑问,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动手画图,数学举例计算,大学能争着回答最好。也可以提出较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一起计算。这时,如果条件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出示一组带有长、宽数字的长方形变式投影图,然后让学生把长逐步增加1厘米,宽减少1厘米,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再通过投影图的变化,进一步提问,这样的变化,你能发现些什么规律?学生兴趣再高,继续探究,纷纷回答:所得的长方形周长都相等,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得到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整个过程学生在教师设疑的诱导下,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和乐趣。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通过活动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意识,使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能力会得至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学生一生受益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