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3
收藏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构建与实施学习,认识到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让课堂和谐而有实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我们发现有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比较枯燥,加上教学方法呆板,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学史教育,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真实地记录着科学先躯们为推动人类进步而付出的艰辛。学史教育可陶冶学生的情操,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教学《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课时,结合介绍公元3世纪,我国数学家刘徽对《九章算术》创造性的注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用正、负数加以表示。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直到19世纪,负数才在欧洲被普遍承认。负数的引入使数的家族得到了扩张,在历史上,对于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认识世界提供了进一步的工具。这个学史教育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怕困难,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科学顶峰。从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又如:在教学《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讲述一个利用古代数学问题,用绳子量井深,把绳子3折来量,井外余绳子4尺;把绳子4折来量,井外余绳子1尺。于是量井人说:“我知道这口井有多深了。”这样让学生明白创造就蕴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平时细心观察,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去思考,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诱发其创造意识。有了献身精神,有了创造意识,才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二、注重知识应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能将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并有所创造的话,那才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初中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有限,但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是不可低估的。比如,数学观察课结束前,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认识加以引申推广,用以解释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例如图形的变化中隐藏着数量关系,在一些算式的变化中,也往往蕴藏着某种变化规律。观察和比较下列等式:
2×2=4=223×3=9=324×4=16=42
3×1=3=22-14×2=8=32-15×3=15=42-1
这些等式反映出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用n表示自然数,试用关于n的等式将此规律表示出来。
n.n=n2
(n+1)(n-1)=n2-1
已知25×25=625,那么24×26=252-1=624
在上述数学观察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认真探索,并对探究所得加以科学整理。“探究”线索—观察=>比较=>猜想(用语言描述规律)=>建模(用代数式、等式描述规律)=>验证(取特殊值代入运算规律)。从而使他们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做,教师确实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为了数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探索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修养和思维习惯。
<>
三、运用有效的诊断评价策略
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察赋的识别。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评价,其主要功能是要确定:
(1)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2)学生已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单元,它的终极目标是: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先决技能以及学生的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用字母表示数”;是否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设置有效的研究型作业
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课题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的智慧。可以安排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提出问题,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一个整体研究方案,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或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好研究课题,让一个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去查找资料,收集、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结论,并写出研究性报告。各组完成后,互相交流对比,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好的研究报告推荐发表。例如,在研究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更具体的任务目标,如何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自己的结论。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并集体撰写研究报告。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投入,相互参与,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完成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果。再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家的地砖要进行重新铺设,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
(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各种形状的地砖中选择你需要的?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小组研究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在作业课题的选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中,体会到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要靠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作得更好,为他们日后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做事要有合作意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与他人合作所产生的乐趣。
五、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能够让课堂和谐而有实效。在课堂上努力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课程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留下一些遗憾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6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20
2010届中考数学综合型问题专题训练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1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5
2010届中考数学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22
2012年中考数学知识点备考复习5
2010届中考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4
2010届中考数学专题复习9
2012年中考数学知识点备考复习3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0
2010届中考数学一次函数的应用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复习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8
2010届中考数学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复习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7
2012年中考数学知识点备考复习7
2012年中考数学知识点备考复习4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3
2010届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专题复习5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3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9
2010年中考数学函数型问题专题复习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5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21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4
2010年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