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科研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运用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教科研论文 浅谈小...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师教科研...

教师教科研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运用

2015-11-12 收藏

少年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有必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性,这样不仅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使他们从动手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爱好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还能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前,让学生制作了不同厘米长的小棒;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师生探讨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活动,论证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了学习方法和规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把 “圆周率”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的知识,课堂上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圆、直尺、测绳等,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别测量圆的周长和长度,老师引导得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一个规律。通过测量面积不相等的圆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这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到启发,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概念,把枯燥的数据为形象的表象,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靠老师的“一言堂”,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同桌、学习小组互相观摩,互相启发,手、脑并用,并逐渐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养成一个人人动手、个个动脑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或两个锐角),教学中让学生拼成一个已知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用拼成的四边形的图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底与它的高的乘积的一半。纵观整个操作过程,不仅使学生每人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小创造者”,而且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能力。

在充分利用学具的基础上,还可对有些学具进行大胆的改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契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时,现有的学具对于学生的思维起了明显的定向作用,学生拿起学具,几乎不用思考、讨论,就可以顺利的得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这样做尽管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却有碍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运用画平行线的方法作出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剪下来,就利用手中的这个没有任何辅助线的平行四边形,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讨论并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失败再操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转化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当然,有的小组最后会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孩子们大多是在亲人们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的,几乎经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和打击,小小的失败反倒有易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利用学具,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利用学具,不仅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一个良好的从抽象到表象的过程,而且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学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与课堂往往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突破教室的四面墙,突破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调查测量分四部分进行:1、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2、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4、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市场、成衣市场调查售货员运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素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