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三(2)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三(2)

2015-11-12 收藏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乘法、加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含义的认识。

3、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第20页第5、6题

1、第20页第5题

谈话: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分几步解决呢?

(1)理解图意: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2)同桌讨论:也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列式,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4)小结:我们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一定要分三步走,只有清楚地理解了题意,才能正确解决。

2、第20页第6题

(1)同桌讨论:理解题意、也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2)独立解决。

(3)分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第20页第7、8题

1、第20页第7题

(1)四人合作:寻找两组图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是两个盒子里放了苹果。

区别:第一幅图有两个盒子,每个盒子都有5个苹果。

第二幅图有两个盒子,但盒子里苹果数量不一样。

(2)四人合作完成算式。

要求:每幅图不一定写两个算式,有几个就写几个。

(3)交流

(4)讨论:为什么第一题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而第二题只能用加法呢?

2、第20页第8题

(1)同桌合作完成。

(2)交流: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什么?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求做了多少个沙袋为什么既可能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而求做了多少个键子只能用加法。

3、问:从7、8两题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第20页第9题

1、理解图意。

2、估计: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

3、计算:

(1)要具体知道哪个班各的花多些,有什么办法吗?

(2)分别计算两个班种的花。

(3)分析算式,巩固乘法的含义。

(4)比较得出结论。

课前思考1:

比起前面的解决问题,这课时的练习与实际联系得更紧密。思考性和比较性很强。特别是第8、9两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用加法算?什么情况下用乘法算?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以及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课前思考2:

第5题的练习形式是第一次出现。主要是为学习除法通讯用口诀求商作准备。教学时要教给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进行思考的方法。

第8、9题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什么情况有加法算,什么情况用乘法算,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思考3:

面对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老师在让孩子利用旧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要组织孩子开展讨论,通过比较,进一步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区分和联系,一方面培养孩子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孩子体会到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来解释或解答。

课后反思1:

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习,通过图画、对话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练习中比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灵活应用适当的算法。

知识巩固最好的方式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课程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本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让孩子在自主解决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如何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课后反思2:

这节课主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出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练习,刚开始出现了加法也用乘法计算。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两个加数不一样的,不能表示几个几,所以不能用乘法计算。只有加数相同,才可能表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加法计算。

课后反思3:

在做第8、9两题时,有个别学生对方法的利用还不明确,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完成后对左右两题进行比较,通过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理解题目的含义。

第10题的比较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接看花坛里的花比较,还可以根据行数和每行的朵数来比较,有些学生还横着看比较,还可以算出各班的花的总数再比较大小,对学生说出的比较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