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加法》教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加法》教案

2015-11-06 收藏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的加法,包括加法的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认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数目更大些、计算更复杂些的加法。《标准》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因此,本单元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第31~35页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第36~38页教学需要进位的三位数加法,练习五里还有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第39~42页教学三位数的连加,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第43~44页整理并练习全单元教学的计算知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主动学习三位数加法笔算。

三位数的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学生创造知识与能力迁移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

(1) 三位数加法的教学从不进位加开始,第31页例题在列出算式143+126以后,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允许、更希望学生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计数器拨珠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或者用其他方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共同点是按数位把两个加数对齐着计算,计数器上的算法更清楚地显示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合理性。

两个三位数相加,学生或许会无意中把数位对齐了。三位数加两位数,则必须有清醒的意识,才会自觉地把数位对齐。第32页想想做做穿插了四道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计算题,意图是突出笔算加法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 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进位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第36页例题先着重解决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的进位,让学生在竖式上边计算边在框里填数,体会进位的方法。然后解决连续进位,也让学生在独立计算中掌握进位。

(3) 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我们认为,法则不应是学生从教材里看到的,应该在自己的计算活动中体验的;法则不应是对学生计算行为的规定和束缚,应该是他们对计算的理解和行为的总结。第36页例题下面的相互说一说,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讲方法、谈体会、说要领以及相互提醒要注意些什么等,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看着例题和试一试的竖式讲计算方法,往往是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要引导他们概括地表述,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

(4) 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表面上看似乎是全新的内容,其实与两个数相加有内在的联系。教材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种联系,所以在列出连加算式85+143+126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并鼓励算法多样。有些学生分开列两个竖式,用两次两个数相加的策略计算。有些学生发现分列的两个竖式是连贯的,因而列成连续的竖式。有些学生把三个加数合在一个竖式上一并相加。在交流算法时要让学生注意到,如果把三个加数列成一个连加的竖式计算,也有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他们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自己的能力、习惯等实际情况。如有些学生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一些,可以列成一个连加竖式计算;有些学生感到把三个数连加分两步算能减少进位困难,也是可以的。

2?教学验算,既教方法,也注意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第31页例题紧接着不进位加教学加法的验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教学四则计算的验算。首先告诉学生验算的目的和作用,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这句话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验算和为什么要验算。接着告诉学生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并通过已经写出的验算竖式帮助学生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验算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直接经验,所以接受加法的这种验算方法不会有困难。而且用加法验算加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

(1) 验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是一种方法,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是验算。教学估算以后,估一估也能起检验作用。要允许学生选用验算的方法,如果题目要求写出验算,那么最好用交换加数位置这种方法;如果题目不要求写出验算,那么在原式上再算一遍或者估一估得数是否合理也是可以的。至于和减一个加数这种验算方法暂时不要教学。

(2) 教学验算不仅是教方法,更是培养验算的习惯和态度。如果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原来计算有错,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感受验算的作用和好处。在安排学生练习计算时,要考虑留有进行验算的时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验算方法也有利于他们自觉验算,养成习惯。

3?联系生活体现估算的现实作用,利用实例引发估算思路。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

(1) 教材选择购物的情境,估计买两件物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让学生在现实题材中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体会到学习估算是适应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估算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是培养估算意识不可忽视的一点。

(2) 教学估算不是把估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现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第40页例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正是这个问题里的几百元启发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的加法完成估算。教材中番茄卡通的思考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了估算的思考过程。

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和大约是几百,必须能正确说出三位数最接近几百,这是进行估算的基础知识。为此,第42页第2题安排了专项练习。

(3) 估算意识表现在实际问题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能主动选择估算。把非整百数的加法看作整百数的加法,是估算的方法。教材编排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在题材上有所扩展,不局限于计算购买物品要花的钱,在计算物品数量和人数时也应用估算。另一方面题目不明确提出估算,让学生自己想到估算。

4?让学生摆学具,体会数量关系。编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为以后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作铺垫。

第33页例题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是在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以摆花片的题材调动学生摆学具的积极性,通过操作体会数量关系,主动探索算法。

(1) 第(1)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华摆几个为什么用11+3计算。学生根据小英摆11个,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这一条件摆学具的时候,都会先摆小英的花片,再摆小华的花片。在摆小华的花片时,都会先摆11个,再摆3个。这样摆能体会小华的花片是11个和3个两部分合起来的。教学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摆学具,着重交流摆小华的花片时想些什么,怎样摆的,从11个和3个合起来得到算式11+3=14(个)。

(2) 第(2)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平摆的个数为什么用11-3计算。教材仍旧让学生分别摆出小英的花片和小平的花片,从小平比小英少摆3个体会11个去掉3个,剩下的个数就是小平摆的个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但不应超出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他们讲述繁琐的数量关系。

(3) 例题为了方便操作,因而计算很容易。练习里的实际问题涉及较难些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这些题要让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多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虽然本单元不出现逆叙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也应防止见多就加、见少则减的现象发生。

本单元还编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如第38页第5题、第44页第9题。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要复杂些,它的两个问题虽然都只要一步计算,但需要一个一个地解答。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容易些,虽然它也算了两步,但每一步计算都有问题在导向。连续两问的问题介于一步计算问题和两步计算问题之间,是实现从一步问题到两步问题跨越的桥梁,能降低以后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坡度。教学连续两问的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情境里的信息和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经过整理后的题意。二是让学生体会两问之间的联系,第一问对解答第二问有什么作用。体会解答第一问在哪里收集需要的条件,解答第二问的条件又在哪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