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5
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建议
1.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理解代数式的值:
(1)一个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而决定的.所以代数式的值一般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它会随着代数式中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谈代数式的值时,必须指明在什么条件下.如:对于代数式 ;当 时,代数式 的值是0;当 时,代数式 的值是2.
(2)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必须确保做到以下两点:①使代数式有意义,②使它所表示的实际数量有意义,如: 中 不能取1,因为 时,分母为零,式于 无意义;如果式子中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长,那么它必须大于0.
3.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
在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中,实际也指明了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即一是代入,二是计算.求代数式的值时,一要弄清楚运算符号,二要注意运算顺序.在计算时,要注意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进行.
4。求代数式的值时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的运算符号和具体数字都不能改变。
(2)字母在代数式中所处的位置必须搞清楚。
(3)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时,作乘方运算必须加上小括号,将来学了负数后,字母给出的值是负数也必须加上括号。
5.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从一个应用代数式的实例出发,引出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进而通过两个例题讲述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
6.教学建议
(1) 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的字母所取的值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对应的思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函数观念.
(2) 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 而求代数式的值, 则可以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在教学中,可结合前一小节,适当渗透关于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代数式的值(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例2 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 的值?
(1)a=4,b=12,(2)a=1 ,b=1?
解:(1)当a=4,b=12时,
a2- =42- =16-3=13;
(2)当a=1 ,b=1时,
a2- = - = ?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三、课堂练习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当x= ,y= 时,求代数式x(x-y)的值?
2?当a= ,b=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b)2?
3?当x=5,y=3时,求代数式 的值?
答案:1.(1)3; 2.?(1) ;(2) 3. .?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
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1)求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2)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所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五、作业
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c-(c-a)(c-b); (2) .
代数式的值(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当字母取具体数字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正确地书写格式.
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 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n+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
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
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解:(1)当a=4,b=12时,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
①代入数值 ②计算结果
三、课堂练习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填表:(投影)
(1)(a+b)2; (2)(a-b)2.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
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1)求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2)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所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五、作业
1.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填表
3.填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的字母所取的值决定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对应的思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函数观念。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初一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师大七年级下第五章认识三角形(3)
北师大八年级上4.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课件(共25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2.1认识无理数课件(共27张PPT)
6.2《中位数与众数》课件(共14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5.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共24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7.4平行线的性质课件(共19张PPT)
5.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4.1函数课件(共22张PPT)
6.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课件(共17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6.4数据的离散程度课件(共21张PPT)
5.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课件(共18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2.3立方根课件(共22张PPT)
北师大八年级上5.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共27张PPT)
4.3《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课件(共31张PPT)
北师大七级下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6.1平均数课件(共21张PPT)
4.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课件(共13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2.6实数课件(共21张PPT)
5.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课件(共25张PPT)
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课件(共11张PPT)
7.4《平行线的性质》课件(共12张PPT)
7.3《平行线的判定》课件(共11张PPT)
5.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课件(共21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6.2中位数与众数课件(共18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5.8三元一次方程组课件(共28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4.1函数课件+教案和课时训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件(共18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2.7二次根式课件(共23张PPT)
7.5《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共24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课件(共23张PPT)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