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课标、新理念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课标、新理念

2015-10-30 收藏

长期以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出例题、讲例题、变例题,学生根据例题解答与例题相似题目的,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被迫接受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自己感兴趣大知识、情感、兴趣越来越少,新课标、新理念启发我们教师,应该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必要的互动。

一、师生之间的平等

再回首,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总是放在知识结果的传授上,教师很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仅仅是一个答案成为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占据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整个空间,我觉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教学过程,应尽可能的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交流意识、自我反省、对外界观察的能力,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互动,而不是配合,使教学过程转化为一个富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双方的双簧,而不是以学生为观众、讲台为舞台、教师为演员的独角戏,教师可采取一些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的语言,去启发、赞赏、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另外作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适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不要一味地站在讲桌后成为一位严肃认真的法官、只懂得判决,而应象律师一样去挖掘学生的心灵、潜力,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体验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生生之间的交流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背景、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品质等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和尊重这种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允许学生之间互助互学,有开放性的交流,反思我们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一直存在着教师用抽象、枯燥的数学语言在给一群充满想象力的却只能正襟危坐的小学生讲着乏味的加减乘除,一节课过去了,学生中数感较好的可能早已转化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解题策略,而一些根本对数学术语无兴趣的,恐怕去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能又在桌子的抽屉里、漂亮的文具盒、散发着香味的橡皮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允许课堂上有学生语言交流的时间,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促进。

三、生生之间的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结论的掌握,同时更要关注他们对结论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往往是我们老师忽视了引导在理感悟的过程的学生互学,例如在让学生展示自我表演结束之机,学生在屏幕投影下自豪地流利地讲解完数学题之时,老师一时激动随意地一句:“讲解得很精彩,请下去!”彻底地封住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其中包括生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是多层面的交叉与综合,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理解数学新旧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