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凸现数学的趣味性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生活中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生活中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在生活中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2015-10-30 收藏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最终为实际生活服务。如果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就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学

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 “活” 的教材,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善于发现、组织、提炼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所运用。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 “分数的认识” ,要让学生认识整体中的几分之几,我先出示一个摄像镜头:

星期天,老师家里来了四位勤学好问的小客人,真不凑巧,老师家里用来招待小客人的食品太少,只有一块甜饼、4个橘子和8块巧克力。

师:怎样把这些食品分给他们,才公平?

生:每样食品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

师:如果把这块甜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可以吃到这块甜饼的几分之几?

生:每人可以吃到这块甜饼的 。

师: 是我们上学期就认识的数,它是数王国那个家族中的?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它是分数家族中的,这里的 表示把一块甜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4份中的1份。

师: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把4个橘子也平均分给这4个小同学吃,每人吃的1个橘子与4个橘子有什么关系?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也请说明理由并说出可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拓宽了分数的意义,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

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

如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玩具小汽车,把课桌当作“马路”,让小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并让同桌的同学相互合作,模拟表演两辆小汽车在一条马路上的运动情况。玩耍中,学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时同地出发”、 “同时两地出发”;什么是“同向而行”、“相向而行”,什么又是“相背而行”;什么是“相遇”,什么又是“相距”……再请两名同学上台模拟表演:“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在这样饶有趣味的情境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三、组织实践活动——感悟数学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时, 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描述1公顷是10000平方米,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他们头脑中的“1公顷”是抽象的。如果把学生领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上大致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让4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顶点上,其它的学生每隔几米站1人,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边上,这样全班同学就站在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1公顷”的土地面积就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来剖析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时,数学就和生活融合了。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