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真正的探究学习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真正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真正的探究学习

2015-10-30 收藏

一、背景

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圆柱的认识”,教材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27~28页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我的课前设想是: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应该已经具有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并且长方体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有初步的感知,比如长方体是直的,上下两个面是圆等。在这个前提下我决定改变教材展现的以教师演示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以让学生合作制作圆柱为基础,让学生在制作中探究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适当引导认识圆柱的高和侧面,再结合操作启发学生发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设想我是努力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教学新理念。

课前的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的实物,要求学生带好剪刀、胶水、卡纸,安排好学生的合作小组,自制演示圆柱高的教具。

二、课堂实录

⑴初步感知

让学生说一说所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它是什么图形?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学生能说出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

示题(圆柱的认识)

⑵制作并探究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把印象记在心中,鼓励学生试着做一个圆柱,要求小组先讨论圆柱的特征,然后确定制作的方法,协调分工。

我巡视后与一组学生一起制作。

(制作情况:①合作制作的热情很高;②能确定要有两个相同的圆,中间的面要用长方形卡纸弯成;③三个面的大小怎样确定,特别是怎样使底面与侧面相对应,学生把握不好;④部分小组没有预留粘贴的地方使圆柱无法成型;⑤制作时间很长。)

我针对一些小组陷入困境的情况,鼓励学生向听课的老师请教。(学生静默,无人有请教的勇气。)

在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我宣布暂停,要求没有完成的小组课后完成。

⑶交流与认知

要求各小组汇报一下制作的依据(即圆柱的特征)

学生都能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中间是一个弯曲的面;制作时先做曲面的是根据曲面来剪圆,也有根据圆来弯曲面。

讲:上下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那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展示一些小组的圆柱,比较一下他们的高低,猜一猜这说明什么?(圆柱的高不同)

展示教具认识圆柱的高。

⑷操作认识侧面展开图,探索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把圆柱的侧面剪开看一看是什么形状?什么没有变?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为什么?(提示联系两个底面)

学生按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不够积极。(出示书本填空,引导认清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高和底面周长的对应关系。

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⑸尝试例1的解答

学生板书,集体校对。

⑹巩固练习

完成书本练一练

⑺课堂小结

说一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⑻布置作业(匆匆结束)

三、评价概括

课后听课的老师与我交流了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坦诚的对话使我大有启发:

1、放手让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合作探究,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内容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从内容的构成看,也值得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

2、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无论是制作的步骤还是制作的技巧,教师和学生的准备都没能到位,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合理、及时的发挥,虽然有应急的处理,但与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产生偏差,导致冷场。原因值得深思。

3、由于操作的不到位,使探究学习变成近乎纯粹的操作,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内容,值得深入探究的“圆柱的侧面”的知识变得好象陷入泥潭,最后还是用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学生的主体性被压制。

4、从最初的大胆放手,到最后的紧急讲授,反应教师的心态的变化。一个“急”字,使探究的主要目标从追求过程转化为追求结果,探究的意义的不到体现,学生自然无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改进与尝试

1、课前向美术老师了解学生在美术课上制作类似圆柱体的情况:一般学生在美术课上大都只用卡纸卷成圆柱体,两个底面一般不制作,制成的圆柱体任意性很大,但学生对于粘贴中需要的结合部分还是能理解的,并且只要他们了解正确的组成,他们也会预留出粘贴的部分。

2、深入挖掘教材的指导作用:教材143页有制作圆柱体的图样,操作时让学生根据图样自主取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制作的难度,使学生能观察与操作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3、调整教学的步骤:①在学生感知圆柱体实物,结合图样取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组取材的依据(即对圆柱体底面、侧面的初步感知);②在学生基本制作完成后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讨论侧面的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鼓励学生再次操作,剪开圆柱体的侧面分析和探究,以期得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底面的关系;③如果认知不到位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辩论(充分相信学生),不一定要让学生马上练习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4、在第二天另一班的教学中,我放正了自己的心态,结合以上改进的设想展开教学。学生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制作的圆柱体较标准,认识到的特征比较完整,这也给高的认识和侧面的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整堂课学生一直在动手中、探索中自主的进行。效果明显。

五、自我反思

从这堂课的得与失,我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不但要知道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要结合课堂教学不断深入地研究,就如怎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我觉得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了解学生的操作能力,然后确定应该让学生探究的内容,怎样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空间,探究的目的要明确,预期使学生得到怎样的发展。

2、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探究其实是学生的天性,不管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如何,每个学生都会追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主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只要有充分的信任,他们就能在探究中得到自身的发展。当然相信学生更要相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的帮助,以及同时形成的相互接纳、相互欣赏的情感体验,远比得到探究的结果更重要。要让探究的时间更充分,交流的时间更充分。

3、探究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要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熟练地进行探究,就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慢慢地使学生改变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如果只是偶尔或为开课而开放探究的天地,那么课程改革就失去了他本质的意义。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