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开放题”看课改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透过“开放题”看课改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透过“开放题”看课改

透过“开放题”看课改

2015-10-30 收藏

一、从教材“开放题”看课改理念的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教材中相关的开放题有p69(11)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表示;p100(5)看图列式;还有p46、p57、p87生活中的数等。《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相关的开放题有p37(5)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出来;p40(5)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p31和p63的思考题等。《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相关的开放题:如ping算一算游泳池里一共有多少人等等。这些开放题都能很好地体现课改的新理念,我们的教学正是以这些开放题为裁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更快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从“开放题”的课堂教学产生的效果看课改目标的实现也许教过旧教材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板演老是先叫郭些学困生,哪怕那些优等生的手举得再快再高,优先权也是给了那些学困生,直到他们实在回答或做不出来,这时机会才会降临到优等生的头上。虽然我们常常会觉得手心不忍,但是没办法,如果机会先给优生,那学困生就永无“出头之日”了;而如果中下学生都会了,化等生肯定也会。这是什么原因?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正是由于答案的唯一性所局限,只要有一个同学把答案说出来,其他人就没什么好说了。而数学开放题则具备了“开放”的特点,它的条件是可以多样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的策略灵活。会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发挥各自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根据课改精神,设计好开放性练习1、在教学《钟面的认识》之前,我布置学生自制一个与众不同的钟面。结果学生做出各式各样的钟:有方的、圆的、还的卡通模样的;制作的材料也不同:有的用卡片,有的用泡沫,有的用吹塑纸,还有的用光盘。这些作品形态各异、色彩鲜艳。敢亮极了。这的练习设计,我们达到三个效果:(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有的人会与父母或同伴合作;(3)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2、在学习完《分类》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哪些地方用了“分类”这一知识?学生发现书包、书架、抽屉、冰箱、衣杨等地方都用了分类。然后我又让他们用“分类”的知识去整理身边凌乱的地方。结果有整理了书包——大本和小本分开放,主科和技能科分开放等;有整理书架——他把科普知识类的书放在一起,把历史名著放在一起,把连环画放在一起;有的整理了冰箱——把蔬菜、水果、饮料和蛋分开放;整理衣橱的更是多样,有人把内衣和外衣分开放,有人把大人和小孩衣服分开放,有人则把夏天和冬天的衣服分开放。

这些练习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指出:优秀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数学开放题是在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在这上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开放题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的过程,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我们在“开放题”教学中感受到的课改的优越性。

另外,在开放题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我们现在还是大班化教学(一个班四、五十人)。课堂上,学生的思路一打开,你一言我一语,会导致40分钟的教学时间不够,我们常会碰到学生很想说,而老师常常因为时间关系,让他们下课后再说(而下课后又不了了之)。尽管合作交流的方式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关注的学生有限,开放的程度有限,如何更好把握开放的尺度,这是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思考和商榷的地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