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

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

2015-10-30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更新。传统的数学教学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与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变革。这种变革迫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从低年级起就要训练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

一、会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前提、基础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要切实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从人的大脑功能看,右脑负责表象,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而常规教学中“重左轻右”的倾向较为严重,操作实践则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右脑的好方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能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发展,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②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了解事物的表象,是产生创造的重要前提,而分析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学生思考后,说出几种折法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正确的折法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只要折线通过长方形的中心就可把长方形分成相等的二份。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参与抽象、概括数学规律、数学事实。通过抽象概括,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它们的高相等,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当学生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是发展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数学课上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还比较低,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都有表明自己观点、交流自己思想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学会发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学中,要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并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教学,应先让学生将圆柱侧面通过剪然后展开,观察侧面的形状,思考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讨论,发现并概括圆柱体的侧面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经历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领会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发现获取探求新知的技能。

三、学会运用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用来获取新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二段话可看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顺利的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如:长方体表面积、体积教学后的一道综合习题设计:请测量一本书的长、宽和高,①计算这本书的表面积和体积;②现有4本同样的书,用两种方式包装(如下图),问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这一练习活动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并比较规则物体的表面积以及选择最优方案等有关知识与方法,充分训练了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会创造

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发现的最高形式。发明家通过研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的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是创造,而对学生个体而言,如能在学会求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发现把梯形分割成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并运用旧知求出了梯形面积,总结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这就是数学基础教育所要培养的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学生感到熟悉又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质疑,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胸中时刻燃烧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②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发展创造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空,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使思维的再活动、再创造。

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创新,获取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创造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而直觉思维则是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教师要大胆鼓励、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